长勺之战取胜的根本原因:把握有利战机( 二 )




【长勺之战取胜的根本原因:把握有利战机】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著名的战乱时代,诸侯兼并、大国争霸,齐、鲁两国都是重要的诸侯国,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不免的会发生矛盾冲突,而长勺之战就是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 。齐国经过简化礼节而进行修改,又发展工商业,使得当地的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得其果成为当时的大国 。
在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为了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大战于干时后大败,齐国便随后计划再次攻鲁 。两军对战时,齐国30万,而鲁国却只有3万,在这场战役中,陆工获胜,齐国军队被逐出鲁国 。在这一场战役中,最有名的就是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就是这场战战争中的真实写照,曹刿是鲁国的指挥官,他用指出用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勇气,等到鲁国将齐国军队的士气耗尽,就可以一举进攻,看到齐国的旌旗歪歪倒倒,这才大胆的建议鲁庄公乘胜追击 。
其实这场战役的胜利,还离不开鲁庄公任人以贤,重用无官职无名望的曹刿,还能定下心来面对干时之战的失败,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鲁国方面兵力过少,但丝毫不影响作战的最后结局,一场以少胜多、弱军战胜强军的战役 。
长勺之战遗址
长勺之战的遗址在现在的今苗山镇杓山南,鲁庄公七年的一天,这里正进行着一场足以为世人铭记的战役 。


西杓山村南有一座山叫做杓山,在杓山一片丘陵地带中杓山显得特别高大 。杓山最高峰的地方原有一个古山寨,所以山峰又被称为杓山寨 。后来村民说山的形状像倒扣着的勺子,就有杓山的名字了 。
在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到“杓”通“勺”,所以历史记载中的杓山和我们现在说的勺山其实是一个东西 。
在杓山的半山腰,有一个台子,似乎是天然形成的,当地的村民叫这个为擂鼓台,据说当时两军交战,都要在这个台子上为彼方呐喊助威,增长士气 。
西杓山村还有一座古庙,叫木莲寺,寺庙的占地面积也很大,庙宇里重多大殿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有村民说一般人不敢进去,里面有神明 。
木莲寺所在的高台据说是点将台,古时候打仗的时候,将领会站在高处,或者有利地形处调兵遣将,从而达到扭转战局的效果 。
在西杓山村头,立着一块长勺之战遗址碑,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发生的地方 。
《左传》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具体位置在哪,但是我们从战争的描述中可以推断出,当时齐军兵力强大,一定是要带战车的,而能允许车辆在山上通过只有只一条通道 。
而且杓山北面地势开阔,可以让战车布阵,要是齐军败退也只有一条通道可以逃跑 。也就应证了曹刿怕齐军诈降,然后在半路埋伏的推断 。除了地形,村民在当地挖到的一些青铜器也是那个时代战争的遗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