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便召见了赵普,赵普看准时机,当即表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退朝以后,赵普立即上了份密奏,打出“金匮之盟”这张王牌,使太宗的继承皇位得到名正言顺的依据 。果然很快又受到太宗的召见,太宗甚至当面道歉说:“人谁无过,朕不到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 。”接着就日后皇位继承问题试探赵普,赵普回答说:“自夏禹至今,只有传子的公例,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一语正中太宗下怀,连连额首,两人又密谈许久 。于是,赵普次日就恢复了相位,且兼领侍中和拜梁国公,这是宋初德高望重宰相的加衔 。这样,太宗与赵普为了各自的目标走到一起,“金匮之盟”便是两人政治勾结的产物,是一件伪造的政治赝品 。至此,经过这样逻辑的分析,似乎已拨开了疑云谜雾,窥见了历史的真相 。
其实,问题并不这样简单 。如果说这一事情是彻头彻尾的伪造,那么为什么太祖始终不立自己儿子为皇储?其长子与第三子早夭,次子德昭已二十六岁,第四子德芳也已十八岁,不闻其兄弟有失德之处,都可以做皇帝 。而太祖一开始就让弟弟光义担任最有权势的开封府尹,听其网罗大批幕僚,主持京师政务达十三年,后又进封光义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五代时期,亲王尹京隐然已有继位人的地位,进封晋王更是确认其皇储的地位,如后周世宗即位前就是晋王兼开封尹 。而太宗即位后,也让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后改秦王,表明沿用太祖时皇弟尹京的旧制,廷美也基本获得准皇储的地位 。宋初这一贯的做法,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吧 。
同时,赵普曾在这问题上提醒过太祖,且有过阻止赵光义继统的蛛丝马迹,从而得罪了太宗 。如太宗曾对赵普说:“朕几欲诛卿!”何事使太宗如此不能释怀呢?据《丁晋公谈录》载,太宗继位后不久,曾漏出过一句话:“倘若还是赵普在中书,朕也不得此位!”赵普在其罢相后的奏章里也谈到:“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 。”这肯定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为了将来的身家性命考虑,赵普不得不作此说明 。后来赵普投向太宗怀抱,取得太宗信任后曾坦言:“先帝若听臣言,则今日不睹圣明矣 。”所以赵普死后,太宗还耿耿于怀地声明:“赵普一向与朕有不足,众人所知 。”可见,赵普曾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给过太祖许多忠告,但太祖终不听 。且赵普罢相才一个月,就进封光义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光义隐然已定为皇储 。太祖为何如此听不进赵普之忠言呢?
有学者从五代诸帝在位时间最长不过十年,平均在位不到四年的历史出发,认为杜太后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因此太后临死时有可能提出兄终弟及以保持长君在位的口头遗言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太祖迟迟不立皇储了,因为立弟弟光义有些不太情愿,而立亲生儿子又有违母训,实在左右为难 。上面我们提出的“金匮之盟”故事的疑点,其实主要可以否定这盟约书面成文誓约的不存在,所以太宗即位初年无人提及,赵普也因为本来是站在反对太宗即位的立场上,所以一时不便提及此事,也没有多少根据 。而等到五年之后,太宗想拉拢赵普时,这才献上此宝玉,当然是经过了再次的人工雕凿 。
上述分析,其关键还在杜太后有无口头遗嘱方面,倘若真有口头遗嘱,还存在其遗嘱是“独传约”还是“三传约”的区别问题 。所谓“独传约”,即命太祖传位给太宗;而所谓“三传约”,即要求太祖传位给太宗,再由太宗传之廷美,廷美再传给太祖之子德昭 。以杜太后的立场比较两者,应该说“三传约”的可能性大 。然而太平兴国六年赵普重新炮制时,当然不能用“三传约”,而只能改成“独传约” 。因为倘若用前者,那无异是在宣传赵廷美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这简直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造假者不会如此愚蠢 。而“独传约”则突出太宗,为太宗即位赢得合法依据,也为赵普树立了“顾命大臣”的高大形象 。在逼死廷美后,太宗一系独传天下的局面就无可动摇了 。
- 烛影斧声:宋太宗赵光义神秘上位的千古谜团
- 宋太宗亲率40万大军北伐为何攻不下幽州城
- 揭秘:宋太宗即位之后如何施展妙计树立威信?
- 宋史悬疑:宋太宗的儿子一死一疯是否是报应?
- 宋太宗如何登位?宋太宗如何在登位后排除障碍?
- 揭秘宋太宗儿子一死一疯的真相:报应还是偶然?
- 揭秘:宋太宗一生大力编书修史是想掩盖什么?
- 宋太宗真的弑兄夺位了吗?宋太宗怎样登上皇位的
- 宋辽幽州之战:让宋太宗一生恐惧的大败
- 宋太宗赵匡义怎么死的?宋太宗赵匡义墓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