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解决看病难?朝廷赐药于民( 二 )


北魏专门安排医署主管官员,召集当时的一流医疗专家,选择医方精华,汇编成30卷“医疗手册”,在全国公开免费派送 。
推广民间慈善医疗机构
古代为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做得最好的并非是国力强盛的唐朝而是宋朝 。宋朝有“弱宋”的说法,但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方面,却一点也不弱 。北宋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深受老百姓欢迎 。
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这是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变法中“医改”方向之一,新实施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专卖 。在“吃药方便”的同时,北宋在大力解决看病难、尽量让穷人看得起病方面成效显著,一方面裁减为高层服务的宫廷医药机构,另一方面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 。
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为北宋的“医改”也做出过贡献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担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为了控制当地疾病流行,给穷人提供就医方便,苏轼创建了“病坊”,起名“安乐”,崇宁二年(公元l103年)由官府接管后,易名为“安济坊” 。此后,“安济坊”这类平民医院在多地建立了起来,明清也效仿过,所创设的“养济院”,都带有慈善医院的色彩 。
古代为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做过很多努力,并不仅仅是上述的几种 。减免税赋、增加民众收入,也是常规办法,且往往常与“赐药”办法一起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