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洒线绣秋千仕女补子(一对)
五毒艾虎补子:用于五月初五端阳节期间,以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纹样作为装饰,同时饰有老虎、艾草,象征“艾虎”,用来消灭五毒,故有驱邪避害的寓意 。端阳节穿的吉服又称“五毒吉服” 。
明后期 云龙纹五毒艾虎补子
鹊桥补子:用于七夕节(七月初七) 。《万历野获编》云:“七夕,暑退凉至,自是一年佳候 。至于曝衣穿针、鹊桥牛女,所不论也 。宋世,禁中以金银摩睺罗为玩具,分赐大臣 。今内廷虽尚设乞巧山子,兵仗局进乞巧针,至宫嫔辈则皆衣鹊桥补服,而外廷侍从不及拜赐矣 。”民间传说七月七日这天,牛郎(牵牛星)和织女(织女星)在鹊桥相会,补子的图案就表现了这一场景 。
【明朝服饰:明朝后妃吉服详解】
明 刺绣牛郎织女鹊桥补子(一对)
玉兔补子:用于八月十五中秋节期间 。中秋有赏月的习俗,中秋吉服的补子一般装饰有月宫、玉兔、桂树等图案 。
重阳景菊花补子:用于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 。此时正值菊花当令,宫中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传统,因此将菊花纹样作为重阳节吉服的装饰 。
明万历 红地洒线绣金龙重阳景菊花补子
阳生补子:用于冬至节 。古人认为,冬至过后,阴气逐渐下降,阳气开始生发,唐《新华严经论》说:“以十一月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生 。”冬至吉服的补子中有口吐上升瑞气的山羊(或绵羊)图案,谐音“阳、生” 。此外,“三阳开泰”、“绵羊太子”等题材也常用在冬季的服饰、织物或首饰上 。
明 龙纹阳生补子
与明神宗合葬于定陵的有孝端显皇后(王氏)和孝靖皇后(王氏),两位王皇后下葬时穿的并非礼服或常服(燕居冠服),而是头戴黑纱尖棕帽与各式头面首饰,身穿短袄、裙、裤等 。如孝端显皇后上身着黄八宝纹地四合如意云纹紬(绸)绣龙凤方补方领夹衣,内着本色八宝如意云纹紬缂丝龙纹方补夹衣;下身着绣龙纹长裙,内着黄缠枝莲暗花缎夹裤 。孝靖皇后上身着黄折枝花卉缎圆领夹衣,内着两层黄缎短衣,腰束红织金妆花江山万代富贵如意缎裙(其上另覆绸、缎裙各一件),下着折枝花卉缎夹裤 。两位皇后的装束从整体形制、纹饰来看,应属于吉服袄裙(明神宗下葬所穿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也是吉服性质) 。
孝靖皇后遗体着衣情况(出自《定陵》报告)
定陵随葬的女衣数量较多,根据《定陵》报告的描述,定陵共出土女衣一百三十四件,包括单衣(衫)二十九件、夹衣(袄)八十一件、丝绵袄二十三件、丝绵袍一件 。这些女衣均为对襟,款式有立领(竖领)、圆领和方领 。衣服的大小尺寸相近,身长都在70厘米上下;通袖长一般为160厘米,少数达到230—250厘米,最长的一件立领女夹衣有260厘米;袖宽为40—50厘米,多为宽袖口,个别为窄袖口,宽14—23厘米,最小的只有7.5厘米;腰宽在50厘米左右;下摆宽70—80厘米 。衣身大多缀有纽扣,纽扣分两种:一种是丝质纽襻扣;一种是金属纽扣(金扣或鎏金铜扣),用丝线缝在衣服上 。两种形式的纽扣,或单独使用,或两者兼用,如在领口钉两对金属扣,衣襟处则使用纽襻扣 。
出土的吉服类女衣,有些在衣身装饰云肩、通袖襕纹样,绝大部分则是在前胸和后背缝缀方形或梯形的补子(前襟左右各一片、后襟一片) 。补子多为绣制,少数为缂丝,补子的图案以云龙纹较多,其次有龙凤纹、凤纹、花卉纹、百子纹、应景题材以及万寿、万喜、洪福齐天等吉语文字 。
孝靖皇后红暗花罗方领女袄背部的端阳节“五毒艾虎”补子
- 明朝服饰:明朝皇后礼服详解
- 明朝服饰:明朝后妃便服
- 什么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由来
- 普米族习俗普米族传统的风俗习惯
- 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清朝太监等级
- 明朝服饰:明代官吏常服
- 明朝服饰:明代官吏补服
- 明朝服饰:明代洒线绣龙袍
- 北齐高澄的妻子是谁?高澄后妃有哪些
- 明朝内阁首辅朱赓简介朱赓最后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