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美国为什么用退赔的庚款在中国办学?( 二 )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 。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 。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 。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 。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 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 。”(4)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 。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而这种特徵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 。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 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 。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 。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 。
【历史解密:美国为什么用退赔的庚款在中国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