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谏官之后,司马光开始活跃于朝廷政治舞台 。从1061年一直到1065年,在长达5年的谏官生涯中,司马光直谏敢言,针对当时许多现实问题包括朝廷重要的人事任命进行批评,所以欧阳修在《荐司马光札子》中说他“久司谏诤,谠言嘉话,著在两朝” 。
例如,英宗要任命皇太后曹氏的胞弟,也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曹国舅的原型曹佾,担任宰相,司马光就公开上疏表示反对 。英宗要给大宦官任守忠升官,司马光却上疏坚决抵制,指斥其为“国之大贼,民之巨蠹,乞斩于都市” 。在宰相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任守忠被贬 。
英宗被立为继承人后,王广渊开始与英宗亲近起来,英宗即位后想重用此人,打算任命他为直集贤院 。司马光上疏论其奸邪,告诫皇帝不可亲近如此小人 。他引用历史上的典故说,汉代的卫绾因为不陪着太子饮酒,所以汉景帝特别看重他 。后周时的张美因为私下将公款献给周世宗,所以周世宗很鄙薄他 。而王广渊在陛下被立为太子后,百般巴结,私自托于陛下,岂忠臣哉?重用这种人,将何以激励人臣守节?
1065年九月,司马光上《言张方平札子》,针对朝廷用翰林学士张方平为参知政事,明确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方平文章之外,更无他长,奸邪贪狠,众所共知” 。如此指名道姓,直接反对朝廷的人事任命,在宋朝的谏官中并不奇怪,但司马光却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谏官之一 。尽管英宗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这些言论使得司马光开始变得声名显赫 。
宋英宗对司马光既有感恩也非常赏识,没有因为这些不同意见而疏远他 。1065年,英宗任命司马光为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为皇帝讲读经史 。这是一个接近皇帝的要职,对中枢决策能够发挥重大影响 。而司马光考虑的是,通过历史来影响皇帝,从而参与到最高层政治之中 。
还在仁宗时期,司马光就计划写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并做了大量准备 。开始为英宗讲读经史后,他乘机将一部八卷本《通志》进呈与英宗,此书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秦二世三年,就是后来成书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 。这部书引起了英宗的重视 。次年四月,英宗下令在崇文院设立书局,由司马光自行选择协修人员,编辑一部《历代君臣事迹》 。48岁的司马光,因此走上了实现少年理想、成为伟大历史学家的人生道路 。
1067年初,司马光接受任务还不到一年,宋英宗去世 。继位的宋神宗对司马光更加重视,要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据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记载,“神宗即位,首擢公为翰林学士,公力辞,不许” 。宋神宗后来强行将官告塞进司马光的怀里,司马光这才被迫接受任命 。
1067年10月,司马光为神宗讲读《通志》,神宗觉得此书非常重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其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当面赐给司马光,令其“候书成后写入” 。宋神宗将自己做颖王时王府的藏书全部赐予司马光,供其参考 。他对司马光讲史非常着迷,曾当面说过,“闻卿进读,终日忘倦” 。意思是,听司马光讲读历史,一天都不觉得疲倦 。
【揭秘:司马光究竟为何隐居去编修《资治通鉴》?】在亲自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中,神宗对司马光所著史书的评价很高,寄托的期望也非常高 。他说: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
关于这篇《御制序》,后来全书编写完成进呈上去的时候,神宗当有所补充 。所以序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二百九十四卷是书成之后的总卷数, 1067年的时候应该还只有前八卷 。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
- 红楼梦贾府究竟因何被抄:凤姐放高利贷引火烧身
- 揭秘: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真正原因
- 羌族习俗羌族人究竟是怎样过年的
- 揭秘羌年:羌族最为重要的民族节日
- 揭秘瓦尔俄足:传承千年的羌族妇女节
- 揭秘羌族刺绣:羌族一道美丽的风景
-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究竟是指什么?
- 孙权为何到死时才立皇后?孙权的皇后究竟是谁
- 揭秘:《水浒传》中的和尚为何都与女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