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记载则略显暗昧 。“天后方逞其志 , 太子奏请 , 数迕旨 , 由是失爱于天后 。义阳、宣城二公主 , 萧淑妃之女也 , 坐母得罪 , 幽于掖庭 , 年逾三十不嫁 。太子见之惊恻 , 遽奏请出降 , 上许之 。天后怒 , 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 。己亥 , 太子薨于合璧宫 , 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可以看出 , 《资治通鉴》故意将李弘与武则天所有冲突事件都堆在上元二年中叙述 , 而《资治通鉴》作为编年体史书 , 应是按事情发展顺序逐年记载的 , 虽然推说“时人以为天后鸩之” , 但分明使人顺理成章地联想成武则天与天子矛盾激发 , 导致武则天狠下杀手的 。《通鉴》的主编司马光思想偏于保守 , 支持王朝正统 , “褒贬以言 , 孔道是模” , 把儒家信条做为品评历史人物的准则 , 反对女主乱政 , 所以不难理解所书的用意 , 但是又担心玷污了自己“秉笔直书”的美名 , 于是在《通鉴考异》中为自己辩解说:“按弘之死 , 其事难明 , 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 , 疑以传疑 。”
《唐会要》、《肃宗实录》等书 , 大体与上述三史的记录大同小异 , 这里就不赘言了 。那么成书较早的《旧唐书》、《唐会要》都找不到确凿的证据证明李弘被鸩杀 , 而陆续修订的《新唐书》、《资治通鉴》是在前人书中兼收并蓄而成 , 可信度远不及前者 。据骆宾王《讨武曌檄》 , 说武则天“杀姊屠兄 , 弑君鸩母” , 但半句不提鸩杀太子 , 这样一个名正言顺的讨逆口号却弃之不用 , 可见在当时社会根本没有武则天鸩杀太子这一说法 , 或许真的是后人附会的呢 。
那么正值青春年少的李弘 , 为何二十四岁就匆匆过世呢?
咸亨二年 , 李弘监国 , 但“太子多疾病 , 庶政皆决于至德等” 。在他死后的《皇太子谥孝敬皇帝制》说:“庶其痊复 , 以禅鸿名 , 及腠理微和 , 将逊于位 。而弘天资仁厚 , 孝心纯确 , 既承朕命 , 掩郗不言 , 因兹感结 , 旧疾增甚” , 《册谥孝敬皇帝文》说:“顷炎氛戒节 , 属尔沉疴 , 实冀微痊 , 释余重负” , 都说明李弘一直有旧疾 , 恰逢父亲意欲禅位 , 恐托付不效 , 才旧病复发病逝的 。《旧唐书》的《孝敬皇帝弘传》还说了“自琰圭在手 , 沉瘵婴身”一句 , “瘵”即痨病 , 具体指出了李弘身患肺痨病 , “十痨九死” , 李弘早早逝世也就理所当然了 。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在《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则天》一文中考证 , 《一切道经序》可能是武则天亲自撰写的 , 他说:“李弘本多病 , 闻高宗欲让位给他 , 因兹感结旧疾增甚 , 医治不愈终致死亡 。而观《序》文 , 武后自言感痛难胜 , 为写《一切道经》 , 与高宗在《纪》中说:‘天后心缠积悼 , 痛结深慈’亦相吻合 。这些都完全否定他书关于武后杀子之传说” 。
综上所述 , 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李弘之死的轮廓:李弘于675年 , 因肺痨死于合璧宫 , 当时父亲母亲伤痛欲绝 。到了肃宗时期 , 李泌为了警戒肃宗皇帝不能重蹈覆辙 , 编造了武则天鸩杀李弘的故事 。吴兢、韦述在实录的基础上编撰国史 , 刘昫则以此为蓝本 , 作成《旧唐书》 , 如实保存了史料 。到了北宋 , 宋祁、欧阳修作《新唐书》与司马光、范祖禹作《资治通鉴》时 , 意欲丑化武则天形象 , 根据一些查无实据的传说杜撰出李弘被鸩杀的“历史事件” ,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 百姓不知道实情 , 在口耳相传中添枝加叶 , 于是出现了这桩历史公案 , 而真相却被历史慢慢沉淀 , 被人们久久淡忘了 。
- 李义府和武则天李义府和许敬宗的关系揭秘
- 超级卧底狄仁杰搞垮武则天的惊人手段
- 武则天长寿之谜:揭秘武则天82岁长寿秘诀
- 揭秘:武则天落难写求救诗触动文学青年李治心房
- 揭秦武王嬴荡死因:并非因举鼎骨折而死
- 美刊称英国脱欧并非一无是处:令北约军力更强大
- 杜甫死因真相:死于食物中毒并非撑死
- 揭秘: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竟然有字记载!
- 武则天墓为何70年不挖!无字碑竟是为了镇邪
- 金銮殿最早出现在唐代原先并非皇宫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