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前,畲民所穿衣服的布料有一半以上是使用自己纺织的纻布制成,即时的畲村可谓“家家种苎,户户织布”,苎麻种植面积占有很大比例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机织布、化学纤维布、涤纶、人造丝等新式布料进入霞浦畲族聚居区市场,逐渐取代了原先自种、自纺、自织的纻布或棉土布,成为畲族服饰的主要面料来源 。
畲民衣服尚青蓝或青黑色,历史上用作染料的植物是蓝靛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蓝淀(靛) 。蓝有两种,叶大高者谓马蓝,小者谓板蓝 。郡中多板蓝,霜后割取,浸巨桶中,再越宿,乃出其枝梗,纳灰疾搅之,泡桶微白,久之渐青 。
泡尽,淀花与灰俱除,乃澄,蓄之而泻出其水,则淀可滤而滤矣 。”明清时期,畲民大都用自己种植的蓝靛作染料来给纻布上色,但因制作染料过程繁杂,耗时费力,且有脱色现象 。民国以后,畲民大都用传入的化工染料,放弃了植物染料 。
80年代以后,传统的服饰染料基本被废弃,越来越多人选用价格便宜、染色方便、不易脱色的化工染料 。使得畲民制作传统服饰的染料技艺失传,加快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畲民长期生活于山野之间,一直过着“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上世纪80年代前,很多霞浦畲民家中还都有纺车、牵苎车、架、缠线车、梭、经帘、织机等纺织工具 。
这套工具都是用竹和杉木制成,经久耐用,一般能用上百年 。从收获苎麻到织布,要经历破苎丝、捻线、纺线、抽苎、拉线、织布等过程 。在传统的社会里,畲民妇女的日常劳作之一是制麻、纺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畲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传统的纺织工具已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畲民的服饰制作工具逐渐消失 。
2、服饰制作艺人的后继乏人
制作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烈的乡土气息的畲族服饰,织布、蜡染、编织花带、刺绣等繁杂的工艺程序,都需要有专门的技巧 。编织花带是畲族妇女的基本功,畲族女孩编织的花带色彩鲜艳,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子纹饰多种款式 。
畲族服饰还有一特色是刺绣色彩鲜艳明快,图案精美,从事刺绣者以男性居多,他们会在女性衣裳、被单、鞋面、烟袋等上面绣上精美的创意图案 。而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霞浦畲族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族平等、民族共处等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实行了“引导型社会变迁” 。这一时期对畲族人民而言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来自西方模式的全球性现代化全面启动;另一方面,来自其他发达民族主流文化以及发达地区的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 。
在外部压力(国家引导)和内部动力(自然发展)的双重力量的作用之下,畲族发生了深层的社会转型,既包括社会的基本价值,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道德价值信仰等隐性结构的改变 。除了社会转型这一深层次的原因外,个体需求的转变也加剧了畲族服饰文化变迁 。
改革开放以来,畲族中特别是青壮年出于改变生活现状的需求,他们离开了家乡进入城市打工,出于适应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谋求个人发展的合理动机,他们不再穿戴本民族的服饰,而且,回家探亲之际他们想到的却是为父母、亲朋带上一两套合身的时兴服装 。
因此留守的妇女中除了老年人还能偶尔见到她们身着极为简易的凤凰服饰样外,中年妇女就很难见到她们着民族服装了 。60-70年代富裕的畲族家庭,在嫁娶时照例要请成衣匠裁制几套凤凰服,30多年过去了,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衣服穿破了,有的则转送他人或压在箱底,留作死后寿衣之用,如此情况没有新衣增补,凤凰服总体量上年复一年的减少 。
- 畲族服饰畲族女子的凤冠都有什么饰物
- 畲族服饰畲族服饰中的女装最具民族特色
- 京族人的衣服有什么特色京族人的服饰特点
- 畲族服饰畲族服饰的图案来自于哪里
- 畲族饮食畲族人的乌稔饭有什么特色
- 畲族建筑畲族建筑有什么特色
- 畲族舞蹈畲族舞蹈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 畲族语言畲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
- 畲族历史畲族为什么自称是山哈
- 畲族民歌畲族的民歌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