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建立后,曹丕对甄氏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因此仅封她为妃,所以甄氏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 。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甄妃逐渐色衰而失宠,在曹丕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 。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 。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 。饭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丕死后,群臣本来想迎立当时为雍丘王的曹植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对于他这位才华横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产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飘萍,不堪颠沛之苦,遂寂寂无欢而死 。后人有诗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
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氏认定成洛神了 。《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 。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 。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 。因感而赋之 。"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
但是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所谓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没有发生过恋情 。
他们的理由是:第一,曹植不可能爱上他的嫂嫂,曹植与嫂嫂之间的感情只是亲人之间的感情 。曹植在年轻的时候与嫂嫂之间是一种亲人关系,长大后,曹丕与曹植兄弟之间存在着紧张的政治斗争,曹植不会有很多的机会接近甄氏 。假若《感甄赋》真是为甄氏而作,曹植这是色胆包天,曹丕不会让这样的文章到处流传 。
第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很看重各种伦理 。图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况身为帝王者乎?"《洛神赋》不过是由于曹植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中"人神道殊"来表明自己壮志难筹、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
第三,李善注引《记》所说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 。既然曹丕没有将玉枕赠给曹植,那么就不会有曹植睹物生情,而为甄氏作《感甄赋》了 。
第四,《感甄赋》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 。"鄄"与"甄"通,因此应当是"感甄" 。曹植在写这篇赋前一年,任鄄城王 。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就是说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 。朱干在《乐府正义》中指出,"感甄"之说确有 。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 。
后人否定曹植与自己嫂嫂的爱恋关系不过是重复这些观点 。如果说有所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爱上一个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行为比较随意的曹植是很可能爱上不仅有美貌,又有与自己有较多的相同爱好的嫂嫂的 。看来,《洛神赋》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很可能就是自己嫂嫂的化身 。
- 兰亭集序下落之谜:到底是不是唐太宗的随葬品?
- 洪承畴曾参赞清廷杀害崇祯太子通过清廷的甄别
- 满汉全席的背景:原本只是康熙巡幸江南的借口
- 汉武帝远征大宛之战:只为争夺汗血宝马的战争
- 揭秘:历史上谁才是蒙古骑兵的真正对手?
- 阏与之战:一场维持了秦、赵8年的战略平衡的战役
- 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杀害后她的墓也被捣毁了
- 秦始皇真的找到了长生不老药!真相令人震撼
- 武则天乾陵陵墓之谜:石像的头怎么不见了?
- 阿房宫是谁烧的揭秘大秦帝国阿房宫消失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