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低估的怛罗斯之战:东西方两大帝国的会战( 二 )


此时,唐王朝灭亡西突厥统治西域,已经将近百年,原来附属于西突厥的各小国逐渐成为唐朝的附属,较有名的有康、安、米、曹、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粟特国家,都以昭武为氏,称为“昭武九姓”,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皆为九姓后裔 。粟特人尤善于经商,唐王朝击溃西突厥管控丝路,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强国大食接壤,再加上原有的强邻吐蕃,都有意向西域进一步发展 。就像电影中说的,接壤之后还会有新的问题 。由此,唐、吐蕃、大食的互动关系,以及西域各小国与各大国间的关系,挑动关河,风起云涌 。
怛罗斯,在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附近,沿塔拉斯河而得名 。玄奘法师西行,曾途经此城,称“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 。”其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征,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小城,即将见证两个大国的对抗 。
再说我们这位高大人,虽然姿容甚美,勇武过人,遇事决断,但不免生性贪财,连攻打石国的动机是否纯正都有待商议 。就在前一年,还是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假装与石国议和,却又引兵偷袭,俘虏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其余老弱全部屠杀,掠得宝石十多斛,黄金装了五六骆驼,以及其他牲口杂货全都送进了自己家,顺便还将石国国王,以及之前俘虏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等等都献给玄宗皇帝,玄宗大喜 。高仙芝因此受封开府仪同三司,位极人臣,不久调任河西节度使,代替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可谓名利双收 。
但此举使得河中各国一片哗然,逃走的石国王子到各国游说,痛陈高仙芝的贪暴之行,各国愤然不平,才谋划引大食进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闻讯,尽起所部各族兵士三万多人进攻大食,到怛罗斯城与大食主力相遇,相持已有五日 。此时思索战术的高仙芝,万万没有料到当地的葛逻禄人临场倒戈,和大食夹击唐军,唐军由此被杀得大败,三万余众仅剩几千人 。
怛罗斯城的这场战败,在当时并没有太多的记载 。或许是高仙芝避讳战败,或许是淹没在玄宗天子万寿无疆的山呼呐喊之下,或许人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一场正常不过的战败,就像之前的那些战役那样,早晚还会打回来的 。后来人依据结果,称这是唐王朝彻底失去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标志,当时人似乎也没有这种意识,因为生活在天宝十载(公元751年)的人,还不知道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会发生什么事情 。高大人之后也是官运亨通,并没有受到这场战败太多影响 。
治军严谨
岑参赋诗称赞封常清
提起高仙芝,也就不能不提他的重要副手封常清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单道封常清军容之盛,道是: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多么豪气干云,一派盛唐气象跃然纸上 。可是我们的主角封常清的结局,却并没有诗里面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就像唐朝在西域的管控一样,终期于尽 。
自开元年间以来,这位细瘦、腿短、跛足的封大夫一直追随高仙芝,鞍前马后,屡建奇勋 。开元末年,高仙芝奉命平定达奚部落叛乱,封常清暗中在幕府写作报捷书信一封,信中将行军沿线的房屋泉水位置、敌军概况、缴获情况及战略战术等等全部涉及,凡是高仙芝想禀报的内容无所不包 。仙芝一看,大吃一惊,从此对封常清刮目相看,便不断向上级推举这位异人,封氏从此平步青云,晋身仕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