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秘史
前辈学者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传述了这种情况,他说:“清世虽不敢言朝廷所讳言之事,然谓清世祖之太后下嫁摄政王,则无南北,无老幼,无男女,凡爱述故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 。求其明文则无有也 。”
孟森先生认为,皇父之称,犹如古代“尚父”、“仲父”,都是皇帝对臣下的尊称,并不能指为太后下嫁的确据 。如周文王称吕望(姜子牙)为尚父,意为可尊尚的父辈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乃事之如父之意 。总之,“尚父”、“仲父”之称,并非真的成了父亲,都是国君对劳苦功高重臣的尊称 。多尔衮之称“皇父”,当属此例 。
“太后下嫁说”最早出自从事抗清斗争的张煌言写的太后下嫁诗 。
据史书载,清朝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修建慈宁宫 。孝庄太后是这年才搬进去的,时年已经42岁 。如果在慈宁宫大办婚事,必须在顺治十年后 。但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皇太后下嫁谁呢?
“春官昨进新仪注”,是说礼部进呈结婚的礼仪程序,后来演绎成这个草拟太后下嫁仪注的礼部尚书便是钱谦益 。而至今未见当时礼部有什么太后下嫁的新仪注 。钱谦益曾做过南明弘光小朝廷的礼部尚书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时,钱谦益降清,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为礼部侍郎兼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 。至六月,以病退休 。顺治五年冬多尔衮称皇父摄政王时,钱谦益早已返回原籍,说他以礼部尚书领衔奏事太后大婚,实为子虚乌有 。
张煌言的诗,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是南明与清朝对抗在文学领域的延伸 。言及历史,无事实根据,任意评说,极不可取,更不可信 。
辅佐儿子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势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十二日,也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一个多月后,福临举行亲政典礼 。顺治帝亲政时14岁,少年天子,难以肩负起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的重任 。指导他、辅佐他的责任,首先就落在孝庄太后身上 。顺治在会议前后或遇到难题必请教母亲,重要奏折也要批呈母后阅览 。对于需要皇太后辅佐皇帝掌理朝政一事,朝廷上下已形成共识 。为了便于皇太后过问国事,特将内三院衙署移到紫禁城内 。这时的内三院大学士有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洪承畴等人 。
孝庄文皇后
当时战争还在进行,巩固北方、统一南方,都要靠八旗劲旅 。诸王或领一旗,或领若干牛录,属下满、蒙、汉军,人数多者达数万,少者也上千 。他们在战场上立功,在朝廷有权 。皇帝亲政后要依靠他们,于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就比较大、管事宽,有时甚至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顺治帝的谕旨也曾遭到否决 。
顺治八年二月初五,议政王大臣等议处大臣罗什、博尔惠等五人之罪,其中罗什、博尔惠论死,籍没其家,其他三人开除宗室为民 。顺治帝认为处理过重,要求诸王重议罗什、博尔惠是否可免死,可是众议政王不同意,皇帝只得服从众人的意见 。
遇到这种情况,年轻的皇帝难免心烦,不时要发火 。这时,他的母后就帮他解决难题 。首先劝皇帝要忍耐,适当作些妥协让步,以求得诸王对皇帝的支持 。与此同时,皇太后还要帮助皇帝策划削弱议政王会议权势的措施 。
皇太极在世时,曾遇到过诸王权势过大,与汗(皇)权发生矛盾的问题 。通过不断调整及扩充议政王公及议政大臣的数目,有效地削弱了诸王权势 。皇太后利用历史经验,帮助顺治改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员成分,增加其名额 。
仅顺治八年至十二年所任命的议政大臣就多达30余人 。这样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改变个别人独断专行、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局面 。
- 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沆瀣一气的典故简介
- 瑶族的宗教信仰是什么?瑶族宗教信仰简介
- 黎族乐器简介黎族传统的竹木乐器都是啥
- 汉元帝刘奭有几个皇后?汉元帝刘奭妃子有哪些
- 汉元帝刘奭的宠妃傅昭仪简介汉哀帝祖母定陶太后
- 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缓兵之计的故事简介
- 黎族染织技术简介黎族的红藤黎锦啥样
- 瑶族节日简介瑶族共有多少传统节日
- 安倍晴明是谁:日本最杰出的阴阳师安倍晴明简介
- 历史上亲手杀死老公的皇后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