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郑成功乞求日本出兵攻击大陆光复大明

南明永历十二年 , 即清朝顺治十五年、日本万治元年(1658)六月间 , 郑成功派遣桂梧、如昔和尚东渡日本长崎 , 递交了郑成功致德川幕府等四代将军德川家纲的书信 。郑成功在书信中首先称赞颂了幕府将军 , 接着结合自身经历 , 说:“成功生于日出 , 长而云从 , 一身系天下安危 , 百战占师中贞吉” , 并以唐将徐世勣赐姓李自喻 , 以颜真卿气节自励 , 以示抗清决心 。郑成功希望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 , 但关键是书信的结尾 , 指出:“中兴伊迩 , 敢望僧桂梧、如昔重来 。文难悉情 , 词不尽意” , 暗喻南明将兴师北伐 , 乞兵曲笔之隐将由桂梧、如昔去长崎面叙 。结果如何呢?据日本平凡社编《大百科事典》第十八卷云 , 幕府拒绝了郑成功借兵请求 , 粟田元次郎《日本近代史》第四章亦云幕府未允出兵 。但是 , 事实上德川家纲这次是用实际行动响应郑成功乞兵 , 这是迄今中日两国史坛所忽略的问题 。历史是复杂的 , 我们应该感谢朝鲜史籍留下了有关记载 。
根据朝鲜手抄本李《漂人问答》援引明遗民曾胜供词云:“庚子夏初 , 日本大举兵 , 随汉人之客于日本者以向北京矣 。洋中忽遇狂风 , 舟不得前 , 乃回师 。”这就是说 , “庚子夏初”系当南明永历十四年即清顺治十七年、日万治三年(1660)夏初 , 日本大兴出兵 , 在寓居日本的“汉人”向导下“以向北京矣” , 意味着日本在中国明清交战中已公开站在南明一方 , 与清廷单方面处战争状态 。然而 , 途中“忽遇狂风 , 舟不得前” , 显然日军海中遇难者不少 , 才使这非同寻常的“大举兵”以“回师”了之 , 与清廷安宁如故 。李当时为朝鲜济州特使 , 所撰《漂人问答》是据他亲自讯问曾胜等明遗民而成书 , 是书现藏干日本天理图书馆 , 1982年《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第十五辑附该书影印照片全文 。曾胜上述供词的史料性 , 是绝对可靠的 。
曾胜何许人?乃福建人 , 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 , 成长在明清动荡年代 。而据朝鲜史籍记载 , 清康熙六年即李朝显宗八年(1667)六月 , 朝鲜地方官员报告:“唐船一只漂泊(济)州境 , 而所乘船片片破碎 , 所载物尽皆沉没 , 所余无几 。漂到人九十五名 , 今方接置 , 俱不剃头 。观其服色 , 听其言语 , 则的是汉人 。招致其中为首者林寅观等 , 书问其居住及漂到之由 , 则以大明福建省官商人将向日本商贩 , 洋中遇风以至于此云” , 而此95人为首者乃林寅观、曾胜、陈得 。据朝鲜史籍记载李朝译官问语 , 林寅观等人答云“藩王与郑经之物也” , 足证此95人乃台湾郑氏官商 。他们是当年五月初十日从台湾起程 , 不料海洋中中遇风 , 二十三日漂到济州岛时船体破碎 , 为朝方收留 。曾胜身份清楚了 , 那么他为何在“日本大举兵”事隔七年后才吐露历史真情呢?
首先看看林寅观、曾胜、陈得为首的95人此次去长崎的背景 , 据《漂人问答》援引林寅观的话说 , “今年四月末 , 清朝差使孔姓名孟章 , 共文武四位 , 欲与我藩议和 。而我藩即欲启闻(日本)国君 , 寅等欲乘风开缸 。此书预先寄来 , 寅等未知后事” 。“孔姓名孟章” , 案“孟”、“元”两字同义 , 故当时人亦称孔元章 。孔元章 , 于康熙六年(1667)春前往台湾招抚 , 而同年十一月清朝闽水师提督施琅《边患宜靖疏》指出“总兵孔元章招抚回归” , 足见上引林寅观“今年四月末”孔元章“欲与我藩议和”的资料是可靠的 。“此书预先寄来” , 系指郑经致日本国王书是东渡前即五月初十日之前交给林寅观、曾胜等人 , 虽然《漂人问答》又援引林寅观等人的话说此书信由于船体破碎“失于漂沉之时” , 但蔡政致寓日明遗民的三封书信犹存并让朝方阅览 , 显然“失于漂沉之时”是出于保密需要的推托之词 。不过 , 林寅观等人在答复朝方询问中 , 仍然透露出索取郑泰长崎存银和“会聚兵马”机密 , 使朝方留下了“汉人行中有请兵日本文书”的印象 。不难看出 , 孔元章往台湾议和时 , 郑经正谋求借兵日本 。当时 , 李氏朝鲜与清廷有外交关系 , 故朝方对郑氏乞兵日本非常敏感 , 细心盘洁 , 林寅观回答时顺便说出“前年日本王许兵相助”、“先王之借兵于日本久矣” , 而曾胜不禁就将“庚子夏初日本大举兵”的历史秘密说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