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长子李弘是怎么死的?李弘的墓在哪( 二 )


《资治通鉴》中更明确地说:“(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不过,司马光本人对这个结论也不敢打保票,只好又补充说:“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 。”意思是武则天毒死儿子这件事,都是“时人”在传来传去,究竟是不是真的,其实他也没完全搞明白 。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毒死自己曾最疼爱的儿子呢?据说原因有两个:一是高宗想“病退”,但许多大臣阻挠武则天摄政,如果传位给太子,她就再也没有机会独揽大权了;二是李弘竟敢为萧淑妃两个被幽禁的女儿求情,让放她们出宫嫁人,当众让武则天下不来台 。既然他已成为自己“骋志”的绊脚石,那么她只能忍痛除去了 。
《旧唐书》持的是“病死说”,理由也很充分:高宗李治为太子之死撰写了悼念文字,其中说太子“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意思是李弘刚当太子就得了肺痨(即肺结核),身体一直很差 。高宗想等太子身体稍好时传位于他,不料太子一听,心理压力陡然增大,竟病情加重而死 。
不管怎么说,反正24岁的太子李弘死了,这对他的父母而言,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两人哀痛伤怀,决定以“天子之礼”安葬这个儿子,给他最高的待遇 。于是,高宗李治下诏,谥李弘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开了中国历史上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他还亲自制了《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立于陵侧 。武则天做的事情更多:她亲自挑选了风水宝地,并从龙门石窟征调工匠,突击造陵 。由于恭陵的建造工程过于浩大奢侈,修墓的工匠民夫苦不堪言,竟纷纷反抗逃亡 。
于是,有人又问了:如果不是武则天害死儿子心中有愧,她有必要这么做吗?
寂静沉默的恭陵
前天上午,我乘车从洛阳新区出发,经洛偃快速通道转207国道,再从唐僧寺村向北至唐玄路,40多分钟就到了当地俗称太子冢的唐恭陵 。这里位于偃师市缑氏镇西约2.5公里处,地势开阔 。整个陵园面积很大,除了多植翠柏、槐树等,还种了不少玉米,环境十分清幽 。
恭陵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大冢,高约22米,呈覆斗形 。冢的南面有长长的神道,神道两侧有石翁仲(石人)、石兽、望柱(华表)等,矗立在成片的杂草中 。在这些精美的石刻艺术作品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那通高约6米的石碑——唐高宗李治所撰的《孝敬皇帝睿德记》就刻在上面,可惜年深日久,石碑风化严重,表面斑驳似枯树皮,已看不出上面的字迹,它成了一通“无字碑” 。
不过,看不出字迹也无妨,猜想一下大致内容,应该还是说太子李弘如何病死,高宗如何痛惜吧 。虽说父子情深,很多话怕还是不能说透,要为别人和自己留出余地 。既然如此,当时说得再多,刻在石上也如浮尘,仍会被岁月拂去,千年之后来看,还不如保持沉默 。
恭陵就是沉默的 。穿过林间小道,我沿南边的石阶走上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大冢之巅 。时近中午,四周行人稀少,园中更没什么游客,只有热辣辣的太阳照在脸上,四周偶尔传来布谷鸟清脆的叫声,更显寂静 。
据说,这座以“天子之礼”打造的陵墓,里面的随葬品也是帝陵的规格 。奇珍异宝最怕人偷,为此造陵时还特意设计了机关,比如流沙,让盗墓者一旦进入便被掩埋,难以生还——从种种迹象看,武则天似乎想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都送给太子李弘,如天子之尊、天下奇珍,殊不知李弘早已不在乎这些了 。只是他什么都不说,因为这是母亲掏给他看的心,而他的天性是那么孝顺 。
也许你会说,李弘生前虽然只是太子,一天也没当过皇帝,其陵墓却堪与唐太宗在长安的昭陵相媲美,也算极尽哀荣 。确实,作为唐代一座代表性墓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陵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颇具可看性 。这个地方不收门票,感兴趣者尽可以前来免费参观或凭吊,天热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到绿树下或大冢上消暑乘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