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古代皇帝御驾亲征那些事( 二 )


在炀帝的胡折腾之下,隋军诸将集体哑火,在互相掣肘、观望不进与空劳兵力中被高丽人拖垮,一百多万人的隋军被击溃 。平心而论,招徕远人以威服万国,放到国家政治决策层面是没错的 。错的是隋炀帝没有认清自己从皇帝变为前线统帅的事实,把政治决策就地当成作战方略指导军队,相当于用勺子吃面条、用筷子喝汤,把诸将弄的有劲使不出,焉有不败之理?
皇帝出事极易引发“骨牌效应”
一支军队的统帅被擒或战死,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军队覆没 。但如果统帅是皇帝,影响就立即以几何倍数放大,形成一连串不良反应 。前赵皇帝刘曜为粉碎后赵的攻势,率军亲征洛阳 。这位胡人老哥生性好饮,少年时就以能剧饮闻后,老来弥甚 。结果醉酒出阵,重伤被擒 。五胡十六国初期政权和军队组织形式都十分简单,其运行全靠皇帝或统帅本人维系,刘曜一被擒,本来尚可与敌一战的军队瞬间瓦解,被后赵击溃 。
如果统帅只是一员大将,意外病故后朝廷可立即换将,军队继续北伐是不成问题的 。东汉征伐蜀中公孙述之战便是成例,汉军连续两员统帅都被公孙述刺客刺杀,光武帝刘秀立即令吴汉接替统军,汉军攻势依旧不减 。而两个周朝的皇帝一死,北征大业要让位于皇权继承交接的顶级大事,无论时机多么难得、准备多么充分,也只能徒唤可惜了 。
军事行动易受政治连累
皇帝是帝国政治关系的集合体与总枢纽,不论他身处何地,其政治属性都会对周边人事带来极大影响 。皇帝亲征不比大将出师,国家之政局、皇帝之威信,都与战争成败直接相关,故而无论皇帝本人还有各级将领,往往显得慎重有余灵活不足,甚至往往因为过于求稳放弃奇正变化 。而战争历来是不拘成法、崇尚奇诡的,皇帝和将军们抱着求稳的心态自废武功,不要说打不出漂亮仗,有时往往会失去自我,使出昏招 。
例如北齐神武帝高欢(高欢帝号系身后追奉,但他在东魏时已是实际上的皇帝),率大军进攻西魏于沙苑,战前有人劝他分兵而进,使大军保持一定灵活性,他自以为敌寡我众不须分兵 。发现西魏军于芦苇丛中伏兵后,有人劝说放火烧草,西魏人必死无疑,高欢又怕火烧后无法确认敌酋下落,再度拒绝 。结果东魏大军死板地进攻,眼睁睁看着西魏人灵活地奇袭,最终陷于大败 。
高欢沙苑之败还算好,毕竟人没死,还有机会重来 。金海陵王完颜亮则一个不心,把性命都断送在亲征中 。金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金帝完颜亮发三十二总管大兵南下攻宋,大军号称六十万,比当年金军灭北宋时实力犹有过之 。若单论军事实力对比,宋军非其敌手,战争初期金军连连取胜,兵锋直抵长江北岸,一时有饮马江南之势 。
然而完颜亮的倒行逆施早已积下祸根,加上他又有杀兄夺位的恶名在先,完颜乌禄——即后来的金世宗——趁大兵尽出自行称帝 。后方政局有变,本该迅速撤兵敉乱,完颜亮却执迷不悟坚持过江攻宋,结果采石
总之,战争是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活,专业的活就尽量要专业的人去做 。如果自己不能打,又不是形势所迫,还是别勉强越殂代庖了 。但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皇帝对自己到底能不能打,其实心里没点数……
【历史趣闻:古代皇帝御驾亲征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