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的吊脚楼有什么传说( 二 )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 。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 。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
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 。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
传说四
相传很早的时候,湘西一带的土家人搭起一些茅草屋居住,砍草犁地,在烧荒之后的土地上种庄稼 。这一带古木参天,荒山老林里有很多虎豹豺狼,蛇和蜈蚣到处爬 。由于人们惧怕野兽,就烧起大火,还在火堆里埋竹节燃烧,野牲口看到明晃晃的大火,吓得不敢靠近,然而蛇虫蚂蚁却不是很在乎这些,常往屋里钻 。有个老年人想出一个主意,他把一些树枝砍成条子,像扎木排一样,在草棚子旁边的树上绑起架子,铺上野竹子和细树条,再垫一层树叶和茅草,顶上支起茅草顶篷躲雨水 。人睡在树半腰上,蛇虫蚂蚁就不大容易爬上去 。但是,放在地上的食物被虫子爬过后,人吃了又吐又泻 。这个老年人又想了个办法,叫人们把一块块大岩板拉上树,放平,再垫上一层黄泥,然后在上面支锅弄饭,这样粮食就不会让虫子爬了 。

老年人的办法很快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人们都照这个办法去做,在大树半腰间搭起大大小小的茅草棚,住在上面,脚是吊在半空的,民间就叫它为“吊脚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