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北元的战争和明朝九边重镇的设置( 二 )


脱古思帖木儿的败亡
根据明代史书记载,脱古思帖木儿可能就是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剌 。1370年他在应昌被明军俘虏,1374年被送还 。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死去,他继任北元皇帝,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1379-1388) 。他对明朝继续坚持毫不妥协的立场 。
明朝在进攻脱古思帖木儿之前,需要消灭纳哈出 。被誉为知兵善战的纳哈出率二十余万众驻扎金山(今吉林双辽县东北)一带,始终没有受到很大的军事冲击 。这支强大的势力,使明朝攻打北元汗庭时的掣肘之患 。
1387年,明朝派二十万军队北征纳哈出 。明军步步为营,修筑宽河(今河北宽城县)、会州、富峪(均在今河北平泉县境)、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四座城,用以存积粮草,当作根据地 。随后大军直趋金山 。
明军压境,纳哈出深感不安 。这时明军派来了使者,劝他投降,不久纳哈出的部将全国公观童归降了明朝 。经过一番犹豫动摇,最后纳哈出投降了,二十万部众除一些逃散的之外,都作了俘虏,其中仅官员将校就有三干三百多人 。纳哈出被明太祖封为海西侯 。
纳哈出举众投降,使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太祖立即委任蓝玉为大将军,征讨下一个更主要的目标--脱古思帖木儿 。他认为"肃清沙漠,在此一举",因此要求蓝玉勿失时机,必取成功 。
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 。四月,来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距离脱古思帖木儿汗帐不过百余里路程 。脱古思帖木儿以为明军与纳哈出作战不久,粮草匮乏,不会深入北方再战,没有作迎敌的准备 。而明军前锋奔袭他的大营之时,恰好风沙弥天,几十步外不见人 。明朝兵马突然出现,脱古思帖木儿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太尉蛮子仓促上阵,很快战败被杀 。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方向 。这一次战役,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都被明军俘获 。
脱古思帖木儿一行逃亡途中,在土剌河遇到也速迭儿 。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儿杀死,捏怯来、失烈门逃去,南下投降了明朝 。
捕鱼儿海战役使北元贵族遭到最大的失败 。如果说在此之前他们或许还有着重振势力入主中原的希望,那么这个希望到这时就完全破灭了 。自脱古思帖木儿死,蒙古内部开始陷入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其间虽然有过几次统一,但对明朝始终未能构成倾覆性的威胁 。北元一明朝的南北对峙,从脱古思帖木儿败亡之后成为定局 。
明朝的北方设置
明朝在二十多年间,对北元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征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然而他们知道,这离彻底消灭蒙古势力还差得很远 。蒙古的军事力量虽然在元朝后期一度衰败,但是一旦回归草原,蒙古人很快就恢复了昔日剽悍勇武的素质再次表现出吃苦耐劳、能征惯战的特点 。同时,明朝大军尽管三五次深入北方作战,可是由于后勤、生活习惯诸方面原因,并能永久占据草原地区 。北元一蒙古终始是明王朝的巨大威胁 。《明史·兵志》说:"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主要就是指对北方蒙古防御而言的 。为了保障北方边境的安全,明朝在一系列军事胜之后,在能够控制的蒙古地区和蒙明边境建立了许多设置 。这些设置,有的旋设旋灭,有的长期存在并有所变化 。
(一)设立羁縻卫所 。这类卫所以降附明朝的首领为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镇抚等官职,自己管理内部事务定期向明廷朝贡 。蒙古地区最著名的是泰宁卫(今吉林洮安一带),初以辽王阿札失里为指挥使;福余卫(今齐齐哈尔一带),以海撒男答奚为指挥同知;朵颜卫(今绰尔河流域),初以脱鲁察儿为指挥同知 。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统称兀良哈三卫或朵三卫,一直存在至明朝末年 。在三卫的的西北面还曾设立斡难卫(今鄂嫩河流域)、坚河卫(今额尔古纳左旗根河一带)、海剌千户所(今海拉尔一带)、哈剌孩卫(今哈刺哈河流域)等,这些卫所在设立后不久都消亡了 。在今包头、呼和浩特、集宁地区一度设立官山、失宝赤、五花城、斡鲁忽奴、燕只、瓮吉剌等千户所,随着蒙古势力的逐渐南下,这些千户所也很快消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