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和北庭的消亡大唐丧失对西域的统治( 二 )


其实就历代原王朝而言,经营西域不外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就内部来说,控制了西域既可张扬国威,又保证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就对外来说,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牵制和削弱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并进而保障河西,陇右的安全,防止南、北两个方向游牧民族势力的汇合 。吐蕃攻陷关陇之后,已深入唐朝心腹地区,西域地区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战略意义,西域的存亡对整个唐朝边防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所以西域虽有“奉国之诚”,朝廷却因“事势不及相恤”,(《全唐文》卷464 《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不得不采取了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
783年(建中四年)唐朝将领朱泚又发动兵变,占领了长安 。唐德宗出奔奉天,遣使向吐蕃请求援兵,吐蕃借机提出以径、灵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作为交换条件 。德宗应允了吐蕃的条件,与吐蕃签署了誓约,并且准备派遣沈房、韩朝彩等人前往西域办理交割事宜 。拟将西域将士、官吏、僧道、耆寿、百姓等撤回内地,然后将西域交割给吐蕃 。令四镇、北庭将士“递相慰勉,叶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图近路,复归乡井,重见乡亲 。”同时“如有资产已成,不愿归此,亦任便住,各进所安”(《全唐文》卷464《慰问四镇北庭将士敕书》) 。但是实际上由于吐蕃军队在战争中观望不进,阴持两端,而且又趁机劫掠武功,所以唐德宗听从了李泌的意见,以吐蕃没有履约为由,拒绝将四镇北庭交给吐蕃 。
从已有的线索分析来看,西域唐军并不知道交割西域这件事 。唐德宗发布撤军敕书的时间是784年(兴元元年)(据《旧唐书·吐蕃传》),但是在于阗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却发现了有建中八年(相当787年)年号的汉文文书,唐德宗建中年号只有四年(780一783年),784年改元兴元,785年又改元贞元,直到787年(贞元三年)西域仍在沿用建中年号,说明不知道两次改元的消息,换句话说,沈房等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到西域 。李泌在上疏中还说:“安西、北庭,人性骁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又分吐番之势,使不得并力东侵”,并以此作为反对将西域交给吐蕃的另一个理由 。其实就当时的客观情况而言,安西、北庭即便起到了“分吐蕃之势”的作用,这种作用也很有限 。西域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不坠,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它自身如何强大,而是由于吐蕃势力在此期间正全力经关陇地区进 攻关中,没有全力进攻西域 。唐德宗最初痛痛快快的就答应了吐蕃的要求,正好为李泌的说法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总之,一直到了788年至789年(贞元四、五年)之间,唐朝驻守在安西四镇,北庭、西州的军队还控制着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 。
在西域边军大批内调,四镇、北庭孤军坚守期间,西域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是回鹘(Uighur)汗国的西进,一是葛逻禄的南下 。这两个事件都对西域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回鹘原来是臣属于东突厥的游牧部落联合体 。开元末年,漠北东突厥(后突厥)汗国渐次衰亡,回鹘势力逐步兴盛起来 。744年(天宝三载),回鹘叶护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可汗,占据了漠北草原,取代东突厥成为漠北草原游牧部落的共主 。此后,回鹘汗国的势力迅速向西延伸,到达了东、西突厥的传统分界线金山一带 。原来居住在金山附近的葛逻禄部落在回鹘的压力下开始向南迁徙 。
突骑施苏禄政权被唐朝消灭之后,唐朝虽然不断地册立突骑施各部首领,但由于突骑施内部四分五裂,内战频仍,一直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权 。到大历年间(766-779年),南下的葛逻禄部落就已经占据了原来由突骑施控制的西突厥十姓故地 。《新唐书·突厥传》说:“至德(756-758年)后,突骑施衰,黄、黑二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方多难,不暇治也 。乾元中(758- 760年),黑姓可汗阿多裴罗犹能遣使者入朝 。大历后,葛逻禄盛,徙居碎叶川(今中亚楚河),二姓(即指突骑施黄、黑二姓)微,至臣役于葛(逻)禄 。”比较清楚地构画清楚了葛逻禄南迁的过程 。唐朝在西域的守军在这一时期大体上只能孤守据点,所以葛逻禄部落很顺利地臣服了突骑施以及西突厥部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