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的辉煌战役:鲜为人知的大唐灭印度之战( 二 )


当真是英雄风流不尽数,刀马所至皆汉土,出尘有诗赞曰: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 。
3、王玄策:大唐一个人屠灭印度之战
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 。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 。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 。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 。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 。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 。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 。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 。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 。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 。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 。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出兵 。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 。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 。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 。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 。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遣使随之来中国 。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 。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 。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 。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说是Auvarman)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 。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
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 。近年,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