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简介:明朝输掉了关外精兵全面退守山海关( 二 )


皇太极从以前的失败中明白:关宁锦防线不可强攻,而要智取——围城、设伏、打援、攻坚 。为此,皇太极做了三点部署:
第一步,屯兵义州 。义州离锦州90里,皇太极派军队屯田种粮,解决后勤供给 。
第二步,围困锦州 。仍用当年围大凌河城的办法,四面包围,内外隔绝 。在锦州东南面18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30里是杏山城,而杏山城西南约20里便是塔山城 。这三城护卫着锦州城 。在其背后西南120里是宁远城,为锦州城之后盾 。锦州被围,粮薪奇缺,外援断绝,羽书告急 。
第三步,围城打援 。锦州城被围,突围又不能成功,明朝肯定会派军队来救援 。辽西走廊是平地,八旗骑兵有优势,可以乘机歼灭明军 。崇祯帝派洪承畴前去增援,恰中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 。
洪承畴的三个前任均战败而死:萨尔浒大战杨镐入狱被杀;沈辽大战统帅袁应泰兵败自杀;广宁大战经略熊廷弼传首九边 。洪承畴接下解围锦州的任务后就考虑自己怎么办呢?以前我讲过,杨镐为什么失败?总结为一个字就是:分 。兵分东西南北四路,分进合击,没合起来;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结果,杨镐大败 。这个教训对洪承畴来说太深刻了 。所以,洪承畴不敢冒进,他采取了一条措施:合,把13万军队集中起来,抱成一个团,这样皇太极就不能各个击破了 。
洪承畴率军从宁远出发,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 。但是,洪承畴军行动迟缓,从受命到出师已经6个月;从宁远到松山约百里,其间拖延又4个月 。洪承畴兵到松山之后,设立大营,以图进取 。
起初,双方军队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接触,明军得胜 。洪承畴也很得意,但仍十分谨慎,不敢冒进 。
清军初战失利,军报传到沈阳 。皇太极正患病,鼻衄(nǜ)流血 。他接到军报后,立即出发,用碗接着鼻血,骑马急进,星夜兼驰,来到前线!皇太极到松山后,没有休息,立即登山,视察形势 。他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 。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权”是个军事术语,“有前权,而无后守”就是说把重点集中在前头,而后面的防备薄弱 。通俗来说就叫“虎头蛇尾” 。这是因为洪承畴要把兵力集中起来逐步往前推进,他考虑后金军队前头打援,就把重点部署在前面 。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在指挥这样重大的战役时,中军、前权要强,后守也不能弱,左翼和右翼要并重,前、后、左、右、中都要有部署 。洪承畴是接受了杨镐失败的教训,不分兵、前权布置是其优势,但他没有意识到,后守薄弱就是其弱点 。人以长取胜,以短取败 。三国时,关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结果以骄傲取败;张飞善待士大夫而鞭打士卒,结果被部下所杀 。《三国志》评论说“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洪承畴的长处很明显,就是不分兵,前权布置得很好,但是后守是薄弱环节 。
皇太极召集诸王贝勒会议,定下对策:
第一,包围主力 。明军以步兵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间设立七个营,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13万,部署严整 。于是,皇太极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间,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驻营” 。并于锦州至海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其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 。
第二,前锋打援 。皇太极之作战部署是:围锦打援——将原重点围困锦州的兵力,转移到重点打击援锦明军 。这就由松山、锦州明军对清军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明军的反包围,即将洪承畴率领的13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使锦州、松山、宁远,彼此孤立,无法互援 。清军由被动转向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