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节习俗由来已久观灯之外娱乐表演丰富( 二 )


从春节至灯节期间,贵妇多有一饰物,用乌金纸剪成,再用“猪鬃尖分披片纸贴之,或五或七,下缚一处,以针作柄”,如簪子插或戴在头上,叫做闹蛾儿 。《日下旧闻考中》这一说明,不由得想起了名句“蛾儿雪柳黄金缕” 。一些宋词的选本笼统说成女人饰物,没有“蛾儿”的确切解释,而清人于敏中又明确说明“此古之遗俗也”,已成习俗,时间不会短暂 。偏巧《帝京景物略》作了考证:唐代规制,立春这天,民间剪彩为“春幡”,插在头上 。到了明代则用乌金纸画上彩绘,称为闹蛾 。《酌中志》也有,妇女都“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的记述 。看来南宋辛弃疾的“蛾儿”应指此物 。
有了全民的参与,场面怎能不热烈 。南宋时,灯市的中心扎盖起鳌形的高台 。皇帝到宣德门楼上观赏鳌山 。《大宋宣和遗事》里记载: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 。明代京城也搭起“鳌山灯、扎烟火” 。皇帝赏灯时还放起大型花炮 。清代街上还有一项目:用泥塑成一判官形,称为“火判”,腹中是个大火炉,可装几百斤煤,晚上看时,遍体通红,五官冒烟喷火,好看新奇 。
【元宵灯节习俗由来已久观灯之外娱乐表演丰富】有了妇女的出行,这个节日便引出了诸多故事,使得文人墨客写出不朽的佳作,古典名著中多能读到 。耳熟能详的诗词中,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平易直白,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含蓄,给人无穷的想像与回味 。常有人在灯节上相遇相识相约,因此有人觉得,之中的意味更近于西方的情人节 。
略一回想,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是祭祀与纪念,属于娱乐和欢庆还真不多,这就更值得回味与珍惜 。街头挂起大红灯笼,舞起龙灯,家家张灯结彩,那种灯节的热烈场面,才是“闹元宵”的氛围与味道 。高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