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翰林直接收红包
历朝历代的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穷翰林是当定的了 。好在皇帝给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 。这谢礼动辄几千贯铜钱,或者几百匹丝绸,或者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 。为了能够利益均沾,每起草一份任命书,翰林们都尽可能集体上,小明负责提纲,小强负责初稿,小胖负责修改,小张负责润色,最后再请小李来誊写 。既然大多数任命书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晶,那么得到的谢礼自然也要集体分配 。怎么分配呢?集中起来,一年分两回,三伏分一回,岁尾分一回 。岁尾分的这回,就当是年终奖 。从某种程度上说,翰林们这样分发年终奖,等于是自己哄自己高兴 。
在唐朝,翰林分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级别高,有机会起草任命书,有机会拿谢礼;一种是翰林待诏(当年李白就是这个职务),级别低,起草任命书的活儿一般轮不到他们干 。不过翰林待诏跟皇帝见面的机会多,哪天逗皇帝高兴了,一不小心就能升大官 。于是翰林待诏们定下了一个规矩:不管是哪个翰林待诏升官了,都得向没升官的翰林待诏交钱,升的官越大,交的钱就得越多 。所以没升官的翰林待诏隔三差五就能有一笔进账,他们把这些钱存进“小金库”,到了岁末,每人分一份红包,高高兴兴回家去,开开心心过新年 。
阅读延伸
古代年终奖金有多少?
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年终奖 。像东汉,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了 。发多少?有定例: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枚(五铢钱,下同)、牛肉200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枚;校尉每人发钱5万枚;尚书每人发钱3万枚;侍中每人发钱2万枚 。
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角,一斛大米重16公斤,由此估算,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到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10万元左右 。而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所以,大官小官都盼快快过年 。
北宋是中国古代的“高薪时代”,工资高年终奖少 。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干部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 。宋朝一石是66公升,大概能装米50公斤,装面30公斤,两石米无非100公斤,5石面无非150公斤,再加上那5只羊,撑死了值几千块钱 。而著名清官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有工资(月料),有餐补(餐钱),有饮料补贴(茶汤钱),有取暖补贴(薪炭钱),有招待补贴(公使钱),有岗位补贴(添支钱),全部加在一起,一年将近一万贯,按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至少在600万元以上 。那点儿年终奖跟他的薪水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
明清时期官员的俸禄很低,京官的年终奖金不是朝廷发,而是来自地方官员 。当时地方官员来钱渠道多,而京官就比较穷困一些 。地方官员为获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应,每当冬日降临,往往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钱财,此谓“炭敬” 。有诗证曰:“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 。频叩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 。”
实际上,炭敬就是春节过节费,在地方上叫节敬 。炭敬是“馈岁”(新年礼物)的意思,所以地方官员赠送所附的信里一般不直接说数目,而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来代替,如果是四十两银子就说是“四十贤人”,三百两就说“毛诗一部”,显得很儒雅 。
- 古代钱币避讳:明朝为何没有元宝
- 中国古代神兽年的故事世界上真的存在年吗
- 震惊:古代新科状元们都是如何应对豪门强嫁女?
- 古代孩子也分快慢班考试不过还要补考
- 说文解字:妻妾在古代为何被称为家累?
-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古人笔下的千古名楼究竟建在哪里?
- 揭秘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和氏璧下落何处?
- 揭秘:古代历史上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过重阳节
- 揭秘:古代高端女子遏制丈夫出轨的旷世绝招
- 缠足的由来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