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孩子也分快慢班考试不过还要补考( 二 )


元代的上元县(今南京市内),便对小学考试时间作出具体规定 。据《庙学典礼·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上元小学的考试,固定在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 。而且,出题和监考要分两班人 。
明代又有不同,明代理学家沈鲤称:“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 。”但不同的老师,对考试的要求并不相同 。儒学家刘宗周便主张“三六九会课,以二题为率” 。
到清代,小学考试形成了制度,根据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试:公课、月课一月一考,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四考 。另有会课的多次考,义学的抽考等等 。若重要考试考砸了,还允许“补试” 。
古代考试评分方式较丰富,有“十分制”、“打勾制”、“评语制”等,但无“百分制” 。以“打勾制”来说,优秀的打○,一般的打△,差的打× 。
4.教育不公现象也严重
现代的“快慢班”,古代也有 。如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 。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 。
实际上,这种快慢班,更有“留级”和“升级”的味道 。“三舍法”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小学的模式 。这种对小学生进行分等的做法,很不合理,遭到反对,并没存在多久 。
古代没有中学,小学一般是“七年制”、“八年制”或“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 。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小学读完直接升入太学、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 。因此,13岁上大学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 。
但并非每个小学生都能“小升大”的,乡村小学生就不可能 。即便是在国子监读书的“官二代”,也有名额限制,如宋代便将大学的升学率控制在50% 。《宋史·选举志三》载,熙宁十年(1077年)推出面向宗室学生的“宗子试法”,规定“十取其五” 。
古代教育不公现象也很严重,宋代以后,教育不公问题受到重视 。元明清三代,小学教育走向兴盛,特别是元代,大力推广乡村小学,要求“遍立学校”,五十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
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府或慈善人士开办的义学(义塾),得到进一步发展 。义学是免费的,解决穷苦人家孩子的“上学难”问题,这可视为古代的“希望小学” 。
【古代孩子也分快慢班考试不过还要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