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谜团的王朝:揭西夏九大历史谜团( 二 )


九大谜团之五 有仇必报
党项人爱得深,也恨得切,如果和别人结下了梁子,那这个仇是非报不可的 。在大仇未报之前,他们蓬头垢面,不穿鞋子不吃肉,表示不杀仇人就不过正常人的生活 。但党项社会有一种传统习惯——不趁人之危 。仇家如果有凶丧之事,就会停止攻伐 。如果因为自己势力弱小,不能报仇,就动员家中妇女到仇家去放火,焚烧对方的房屋 。党项人把与女人斗殴视为不吉祥的征兆,所以,仇家任妇女放火,而自己人都要躲避开 。汉族有“有仇不报非丈夫”的俗语,西夏谚语里说:“吃十袋美果也得报仇,有十个女儿不算有后”,意思大概一样 。
九大谜团之六 不止是游牧
党项人最初是个游牧民族,但在隋唐时代与汉族融合之后,也学习汉族的农业种植技术,开始开凿水渠,种植水稻、小麦、豆类等多种作物 。据《宋史》记载,西夏大安七年,北宋五路大军伐夏 。十一月,大军攻到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城下,灵州城周全是冬灌后的稻田,一片泥泞 。宋军只好驻扎在田埂上 。西夏军决开水渠,水漫大宋军营,宋军冻死者不计其数,八万七千宋军溃散下来的只有一万三千人 。这足以说明西夏水稻的种植面积之大 。西夏国内并没有铁矿,但其铸剑水平却在中原地区之上 。夏国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在兵器中举世无双,连宋朝的皇帝都以佩戴西夏剑为荣 。
九大谜团之七 西夏被谁灭的?
使西夏王国走向灭亡的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 。自公元1203年至1226年,成吉思汗先后对西夏发动了六次进攻,且来势一次比一次凶猛 。西夏皇帝率领全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保卫战,最终因弹尽粮绝且遭遇强烈地震而无奈投降 。

图片来源于www.youxixd.com
图片来源于www.youxixd.com
网络配图
蒙古铁骑虽然最终攻破了西夏,但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兵将死伤无数,成吉思汗本人也在伐夏过程中死去 。所以蒙古兵占领了西夏都城后,屠城以泄愤 。而且元朝作为宋、辽、夏、金的后朝,仅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却不给西夏修史,也可见仇恨之深 。
九大谜团之八 党项人的归宿
党项人在抗蒙战争中的殊死斗争令蒙古统治者心存余悸,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蒙古统治者下令将党项人分散迁往各地,以分化他们的民族情感 。于是,党项人纷纷离开故土,流散各地 。在与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党项人被逐渐同化,融入其他民族之中 。当然,民族消亡也并不是值得遗憾的事,他们本就来源于中华民族,现在百川归海,又重新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西夏灭亡后,有一支人数较多的党项人为了躲避蒙古人的屠杀集体逃亡到这里,定居下来 。虽然相对独立,但几百年间,他们也已经被其他民族同化,他们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所说的羌语是否就是党项人所说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
九大谜团之九 西夏文字
西夏的开国皇帝元昊在建国之初请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了一套文字,用以记载党项人自己的语言,元昊以国书的形式昭告全国,规定西夏国内的所有文件都要用西夏字书写 。在统治者的提倡下,西夏字得到了极大的繁荣与广泛的使用 。从使用的对象看,已经出土的西夏文物表明,西夏字不但被用在国家的艺文诰牒上,也用在普通老百姓之间所立的契约及私人信件上 。从使用时间看,西夏字直到西夏灭亡五百年后的明朝中后期,还有党项的后裔在使用 。
如今的西夏陵默默矗立在戈壁滩,它这座低调的陵墓既没有秦陵的铺张、唐陵的华彩,当然也没有明陵的气派,然而却以它的磅礴与苍凉,述说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