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间的首次直接军事对抗:唐朝地位由此确立( 二 )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 。人民群众对沉重的战争负担深为不满,守旧势力趁机向革新派施加压力 。在守旧势力的攻势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另一方面颁布法典,编制户籍,积极致力于内治,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白村江海战,是日本与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 。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 。于是,日本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 。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 。最具典型意义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4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 。这一时期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也最为兴盛,彪炳史册者很多 。遣唐使作为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政治上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文化上积极吸取唐代丰富的典章制度,他们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回顾历史,日本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失败———积极向对手学习———实现自身的重大飞跃 。白村江战役后的古代日本,在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很快发展成为东亚强国 。近代日本同样是在欧美列强的炮舰下开放国门,不断西化,在极短时间内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掀起了学习美国的热潮,不到25年便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国 。这种现象正是日本民族双重性格的体现 。岛国的闭塞性、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其落后、自卑,而靠近大陆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开放性、吸收性又使其能适应潮流、赶超先进、产生优越感 。双重的性格、气质是力量的源泉,有时也会成为与其他民族对抗的根源 。日本民族只有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才能保持发展活力,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