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赐死甄宓后,口中为什么还塞满米糠?( 二 )


甄宓物色的那些莺莺燕燕,曹丕很快就会厌倦,郭女王却在曹丕那里如鱼得水,越来越受到重视,曹丕出征在外,每次都要把郭女王带在身边,甄宓则留守在大本营 。
郭女王的介入使得曹丕和甄宓的关系迅速降到冰点,表面夫贵妻荣的和谐局面被打破,甄宓所精心塑造的温婉形象也在郭女王到来后轰然倒塌 。
因为甄宓很快就觉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她可以忍受曹丕眠花宿柳,却很难容忍有人的地位和势头超出自己的掌控,甄宓与郭女王的争斗不可避免的拉开了序幕 。
3
关于甄宓被曹丕赐死历来众说纷纭 。个人认为最不靠谱的说法就是甄宓年老色衰,彻底失宠 。甄宓比曹丕大五岁,死前是37岁,在古代应该算是很老的年纪了,但得宠的郭女王只比甄宓小一岁,那时已经36岁 。甄宓原本就比郭女王漂亮,又一直养尊处优,比不得郭女王进宫之前的颠沛流离,所以她肯定不是输在容貌上 。
客观来讲,甄宓遇到了足智多谋的郭女王,败势已定,她的那些御夫之道,在郭女王看来简直就是花拳绣腿 。所以甄宓不是因为容貌失去了竞争力,而是输在了头脑上 。
首先,郭女王在政治与军事上均有参与,而且颇有建树,其见识和谋略根本不是宫帷女子甄宓所能比拟的,具体郭女王用了什么手段把甄宓拉下马,历史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郭女王,甄宓一样会被曹丕冷落,但结局应该不会这么悲惨 。
其次,甄宓的闺怨诗给了别人造谣生事的借口 。婚姻不幸,美人迟暮,愁绪难解,于是她借写诗词排遣痛苦,可能也有展示才华,想吸引曹丕注意的心思 。但诗词本来就是多解的,别人如果故意曲解她的意思,传到曹丕口中自然就非常不妙了,比如这首塘上行:
【曹丕赐死甄宓后,口中为什么还塞满米糠?】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
“众口铄黄金”已透露出有人在刻意毁谤她,但甄宓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在诗中大胆的表达了对曹丕的不满、埋怨、绝望等情绪 。不要以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抛弃昔日所爱,不要以为鱼肉多了,就可以抛弃大葱和薤菜 。不要以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 。
在这种不可自控的怨恨与绝望情绪渲染下,结尾句的“延年寿千秋”特别像一句讽刺 。如果有人进谗言说:甄宓末句是反话正说,诅咒曹丕死掉,曹丕会作何感想?
此时甄宓独居邺城,曹丕则带着孩子和美人们住在洛阳宫,充分证明甄宓的处境非常不妙,难以再翻身了,儿子曹叡已经十七岁,曹丕死掉的话,曹叡继位,甄宓母子的地位就稳固了下来 。试想,曹丕才三十多岁,再活几十年,郭女王,或者比较得宠的李、阴两位贵人诞下子嗣,并长大成才,这皇位还有几分把握落在曹叡手里?
所以甄宓盼着曹丕早死是非常有可能的,也正因为这样,敏感多疑的曹丕才更相信甄宓诗中的意思就是诅咒自己早点死掉,好让她们母子掌握朝政大局,因而一定会怒发冲冠,立即将之赐死 。
事实上,五年后曹丕将皇位传给因母亲失宠而不太喜欢的曹叡,就是因为自己英年早逝,虽然有几个儿子但年纪尚幼,而曹叡已经成年,可以撑住局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