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诛杀汉献帝的董妃?揭秘董妃之死( 四 )


就在李郭之乱中汉献帝逃难时,两家还发生过冲突 。当时,李郭乱兵追杀过来,汉献帝和官员、后宫步行逃走 。伏皇后手里拿了几匹绢帛,董承竟然命令自己的手下持刀抢劫,为此还杀了伏皇后的仆人,血都溅到伏皇后的衣服上了 。以董承堂堂国戚至尊,居然为抢几匹布杀人,也足见当时乱到什么程度 。
只不过,在定都许城之后,生活渐渐安定下来 。董承虽然是个不甘寂寞的朝臣,伏完却很谦逊持重 。更重要的原因,曹操成为实际上的朝政把持者,不断侵凌着皇帝的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董、伏两家就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是伏皇后向汉献帝建议让董承来谋诛曹操,而当曹操要杀董贵妃时,也是伏皇后拼命为她求情 。当然,求情是没用的 。
董贵妃死后,伏皇后感到的一定不是少了“竞争对手”这样的轻松,而是一种兔死狐悲的心态 。曹操今天可以杀董贵妃,明天为什么不能杀皇后呢?更何况汉献帝的衣带诏已经暴露了,也就是说,只要有想法,曹操可能随时会废黜乃至杀害皇帝!
如果说国戚之中,董承行动的积极性要大大超过伏完,那么,在后宫里,伏皇后的积极性则大大超过董贵妃 。这两对父女的行动力似乎都分别集中到其中一个人身上 。从建安五年董承之死后,伏皇后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那个嚣张跋扈、嗜血如命的奸贼曹操 。
而曹操身为盖世奸雄,对于汉宫深处那一对男女的心思,又如何不知?他也在提防,保全自己,防范威胁,同时又尽可能把事态控制在能够保持面子光的程度里 。
这种各怀鬼胎的局面,到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终于来了一个总爆发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伏皇后为国捐躯》对其进行了详细记叙 。
说的是曹操年届六旬,又烦恼刘备、孙权的割据一方,脾气越来越大了,对汉献帝都动不动给脸色看 。而汉献帝听说曹操想要自称魏王,早晚必将篡位,也是忧心忡忡,常与伏皇后抱头大哭 。
还是伏皇后自告奋勇,写一封密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请伏完设法除灭曹操 。汉献帝担心再遭到董承那样的结局,伏皇后却慨然道:“旦夕如坐针毡,似此为人,不如早亡!”这样就坚定了汉献帝的决心 。
自董承事件之后,曹操加强了对汉献帝的监视,国戚、大臣想要见皇帝都很困难了 。所以,伏皇后找来一位忠诚的太监穆顺,请他把自己写的密信偷偷带出禁宫,送到伏完府上 。
伏完看了伏皇后的信,想出一条计策:由汉献帝下密诏,令江东孙权、西川刘备两处同时起兵讨伐曹操,使得曹操疲于奔命,外出迎敌,伏完再联络朝中的忠义之臣起事,内外夹攻 。
想出计策后,伏完写了回信,托穆顺带回宫中 。
客观说来,伏完这条计策很不错,比起董承寄希望于暗杀的孤注一掷来说,孙权、刘备的起兵,恰好是命中了曹操的软肋 。然而,在皇城之中商量这种掉脑袋的大事,频繁书信往来,实在是太迂腐了一些 。
穆顺出宫时已经被曹操的密探发现,等穆顺赶回去时,曹操就亲自在宫门外等着,要搜查穆顺身上 。穆顺虽然忠心耿耿,毕竟没受过专业的间谍训练 。他的密信藏在头发里,难免对帽子小心翼翼,结果被曹操看穿,搜出了伏完的书信来 。
这下子,伏氏父女的计谋完全败露了 。
曹操勃然大怒:想不到啊想不到,你伏氏也要步董氏的后尘!他连夜点起三千甲兵,把伏完家满门老小都拿下,顺带搜出了伏皇后写的亲笔书
信 。第二天,又命御林将军带兵进宫,收了伏皇后的玺绶 。接下来,一出比杀董贵妃时还要惨烈的闹剧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