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云南大理:苗族乡村女医生的“双重”梦想
【 乡村医生|云南大理:苗族乡村女医生的“双重”梦想】
文章插图
中新网大理9月9日电 (熊佳欣)“隔火望见露水摇,苗家儿女来跳舞,我们心相拥长相依。”这是苗族歌舞“嘎蒙卡兜”中的歌词,伴随悠扬的芦笙曲调,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龙街镇安吉村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在队长陶清香带领下欢快起舞。舞毕,陶清香换下苗族盛装,骑摩托车回到安吉村卫生室。当穿上白大褂,陶清香的身份从“舞者”“变”回乡村医生。
“嘎蒙卡兜”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打歌”,又称为“蚩尤之舞”“葛天舞”,有1800余年历史,主要流传于安吉村。舞蹈时,20余名演员边跳、边吹、边唱,不时变换队形。音乐取自于苗族原生态音乐元素,吹奏芦笙曲调伴奏,配以苗语唱词,风格欢乐质朴。2013年,“嘎蒙卡兜”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章插图
图为陶清香在村卫生室为村民量血压。 陶清香供图
2001年,安吉村成立业余文艺演出队,专门传承、表演与保护“嘎蒙卡兜”,乡村医生陶清香成为第一个报名的成员。“苗族从小能歌善舞,我也不例外,”陶清香说,“我热爱行医,也热爱舞蹈,特别喜欢‘嘎蒙卡兜’。在我看来,歌舞是能够医治人心灵的药。”
1992年,初中毕业的陶清香考上大理卫生学校,而她因家庭贫困无法承担学费,最终只能放弃,回到家乡安吉村成为一名临时计生员。1994年,安吉苗寨发生痢疾、麻疹疫情,数十名村民感染。当大理州医院的医疗队翻山越岭,带着救命的药物赶到时,却因语言不通无法与苗族患者交流。当治疗陷入困境,患者生命危在旦夕时,精通苗、汉双语的陶清香主动承担起翻译工作,劝说患者配合治疗,帮助苗寨化险为夷。
1995年,陶清香再次报考大理卫生学校乡村医生班并取得录取资格,大理州卫生院鉴于陶清香在苗寨抗疫工作中的突出贡献,特批600元奖学金为其提供学费,资助她完成学业。1998年,陶清香从大理卫生学校毕业,回到安吉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23年来在大山中为村民驻守“健康防线”。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已设立有村卫生室60882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9.2万人。乡村医生承担着中国农村地区大部分医疗照护责任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田间地头如陶清香一样的乡村医生,是中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陶清香再次承担起抗疫、防疫的重要职责。她将防疫知识翻译成苗语,向不懂汉语的苗族村民普及,并教他们如何正确洗手、消毒、佩戴口罩。因疫情而不能舞蹈时,“舞者医生”陶清香踩着飞舞的脚步,行走在苗寨里科普防疫、清洁消毒,安吉村2900余人无人感染新冠肺炎。
2021年,当春天再次来临,安吉苗寨重新跳起欢快的“嘎蒙卡兜”,在忙碌的乡村医生工作之余,陶清香享受在广场纵情舞蹈的时刻。同时,陶清香开始尝试将“嘎蒙卡兜”拍摄成短视频上传到新媒体平台。
提及梦想,陶清香说:“我希望村里的人都健健康康,希望‘嘎蒙卡兜’能被更多人看到。”(完)
- 技术|好医生上榜“2021四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能力100强”
- 透析|许昌:为了救治隔离点患者,医生把400斤重的透析机抬到4楼
- 南宁市|南宁市医务人员无偿献血季:医生来献血杏林添春色
- 雪域高原|吉林援藏女医生担起“多重身份”:在雪域高原迎接新生命
- 轮椅|曾被医生诊断活不过3岁,如今的他克服困难入学了
- 新闻记者|父母的爱有多暖?杭州男医生两年过年没回家,老家来了包裹,自带妈妈手写便利贴
- 派出所|云南怒江边境:冬日情意暖,冰雪话忠诚
- 医务人员|遵义一女子手被卷入绞肉机,消防员与医生联手施救
- 海医二院|海口一男子突发心脏骤停晕倒 幸获过路医生抢救
- 健康教育|云南省卫健委赴宁蒗指导卫生应急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