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疫情防控常态化,急救工作“变”了|第医线
【 疫情|疫情防控常态化,急救工作“变”了|第医线】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北区分中心内,几辆崭新的救护车今年刚投入使用。昨天是急救医生吴昕值班,他站在新车前向采访人员介绍:“这个可以喷雾消毒的,终于不用把车开出去消毒了。”没几分钟,他就接到了派单,班组成员默契就位,车辆呼啸而去……疫情防控常态化,急救工作有何不同?如何做到救人防疫两不误?9月第二个周六是世界急救日,采访人员日前跟他出车,感受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急救变化。
文章插图
图说:吴昕正在整理120救护车上的监测设备线束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徐程 摄(下同)
调度员医生都要做“流调”
“共和新路老小区,3楼,74岁的男性,家属说一大早叫不醒了。”值班的第一单,吴昕预感这是一位脑梗病人。在车上,他就拨打了家属的电话,询问大致情况,并做“流调”。家属反馈,一家人14天内都没有离开过上海,没有发烧。到了现场后,家属早就准备好了随申码、行程码,急救工作迅速展开。果不其然,吴昕经检查发现,病人瞳孔散开了,意识也没有了,赶紧气管插管,开通静脉,送到最近的十院。
文章插图
图说:吴昕接到120指挥中心指令后第一时间坐上救护车出发,并在路上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了解患者情况
吴昕其实是采访人员的“老朋友”了,疫情前,采访人员也曾跟车采访他,但这一次,急救的流程明显变多了。“调度员接电话时,会询问流行病学史,排查发热及干咳、乏力等相关呼吸道症状;我们会再次确认,如果患者曾去过中风险地区,或者去过外地回来发烧了,是要升级防护措施的,也就是穿成‘大白’。”
“最近病人不算多,以老年人脑梗、摔倒骨折、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等为主。”昨天下午,吴昕被派到这样一单:50多岁的中年男性2天没有去上班,同事报警,警方破门而入后发现其卧倒在角落里,身上还蒙着被子,“人可能已经不行了。”
赶到现场的吴昕发现,这是一个独居的男子,掀开被子,男子的头竟然动了一下。“还好,他意识是清晰的,生命体征平稳,突发脑梗,半边肢体压在地上,已经水肿破皮,血压也非常高。”吴昕有些惋惜,像这样的病人,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预后可能非常不好。工作中,他也遇到过因独居发病而耽误治疗甚至失去生命的人。“独居者一定要关心自己的健康,并和关系好的同事朋友建立日常联系。”吴昕说。
文章插图
图说:吴昕在救护车上与病人家属沟通后正在为患者填写病例
目的地多了“发热门诊”
养老院的老人,也是使用救护车的主要人群。“经历过几波疫情后,很多养老院更新了探视规定,老人送医的任务基本都交给120了。”本周的几个值班日,吴昕都去了养老院,送了胃口精神不佳的老人,也有因肺炎而发烧的老人。“接单后也要做流调,这些老人都是长期住在养老院内的,没有去过外面,感染风险很小。病重的话,会直接送进医院急诊。”吴昕说。
如何对待发热病人?吴昕告诉采访人员,过去,120救护车的目的地只有医院急诊,但现在如果遇到发热病人,先要预报医院,再根据实际情况送去发热门诊或急诊。
吴昕也发现,市民对“发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他曾遇到过外地回来发烧的年轻人,主动打了120电话,要求救护车转运至发热门诊。但中老年人对发热持无所谓态度的仍然不少。比如上周就曾遇到过一位阿姨,发烧后仍到社区就诊,结果被社区留在了哨点,再拨打120将其送往具有发热门诊的医院。阿姨不太理解,嫌社区“小题大做”浪费时间,吴昕告诉她,每一次严谨、合规的处置,都是在为城市守护防疫的底线。
- 疫情|河南战“疫”暖镜头丨短视频“花式”喊话:快来当志愿者啦
- 疫情|红盟力量:文明在心 文明在行
- 疫情|以艺抗疫,致敬最美逆行者
- 疫情|温县:“疫”起奋斗 看冬日里这抹“志愿红”
- 天津|天津津南本轮本土疫情第28—40例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公布
- 核酸|河南战“疫”暖镜头丨从三尺讲台到抗疫前线 这支别样的“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队”助力安阳战“疫”
- 防控|不负青春!五组暖心“镜头”带你看大学生如何投身抗疫志愿服务
- 潘怀良|市植保植检站组织慰问疫情防控一线志愿者
- 四轮定位|热心市民为韩城公安交警送上暖心慰问品助力抗击疫情(图)
- 防控达人|粤公安系统唯一!广州警队“防控达人”获评平安中国建设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