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五大原因:融合其两家之长( 二 )


(二)王羲之先后师从两位伟大的书法大师学艺因素
先师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 。卫夫人(272-349)名,字茂漪,汝阴太宗李钜之妻、世称卫夫人 。河东安邑(今山西复县)人 。卫氏为卫门望族,世代善书,卫夫人“工书法,尤善隶书 。”《笔阵图》传为卫夫人所撰 。文章虽短,但涉及问题颇多,对书写工具、执笔、读帖、笔法、笔试、笔意等一系列问题 。都简洁的介绍与描述,直到今天对学书者仍有启迪的作用,在书法教学上带有指导意义 。关于王羲之师从卫夫人的记载很多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予少学卫夫人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无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和南帖》称:“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基能学真书、咄咄逼人,笔试洞精,字体遒媚 。”
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用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伟大的书法家 。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
网络配图
(三)王羲之遇上汉字演变的关键时期,他抓住了这历史的机遇因素
王羲之通过艺术手段,使汉字的真、行、草三体形成了独立机制,也就是使汉字完全脱离隶书影响的古法、古形的窠臼、完全去向新生 。魏晋既是我国书法多体交相发展的时期,也是促成蜕变时期:除隶书继续保持汉末程式化风格,楷书已逐渐发展成熟;草书经过章草时期也已发展到今草;行书则在隶楷的递变中发展到成熟 。东汉末年,隶书已普遍被楷书取代,这种取代是汉文字逐步演变的必然结果 。因为书法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是人们生活需要,是社会发展所决定 。魏晋时期的隶书,已走上程式化的道路,艺术魅力下降 。它的收笔又朝上作分势,与直行书写呼应方向不同,甚不方便 。被楷书取代势在必然 。此时钟繇的楷书已成熟,十分古雅 。所谓古雅也就是稍带隶意 。当时的行草书,虽然都已初具规模,但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书的烙印 。王羲之的卓越贡献就是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开一代新风他“增损古法、裁成今体” 。张怀瓘《书断》清除3点画、结构和章法上的隶书痕迹 。把楷体和行书推向成熟 。书体在逐变过程中,正是王羲之抓住了书法发展的脉搏,推动了宋体的突变 。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它既需要历史机遇,更需要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气、杰出的创作力 。所以,当王羲之将自己的艺术活动与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连在一起时,产生了远比他主观意识更为伟大的结果 。
(四)纸、笔、墨书写工具的改善因素
世界上任何艺术的发展,总是与它所使用的工具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工具比之汉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纸张虽然是汉代就发明的,但它和一样,尚不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因此到了西晋,很多地方仍然使用木简 。司马睿过江后,建立了东晋政权,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移 。东晋政权得到了南北两方士族的支持,社会比较稳定 。生产力有所发展,剡溪一带四、五万里生产藤纸,质地极佳 。还有以麻为原料的麻纸,也为书写提供了优质的书写材料 。据载,王羲之曾一次向谢安赠送九万张纸,足见当时纸张的运用已相当普及 。恒温曾下令以黄纸取代竹简,此举也对书法有促进作用 。当时制笔业也有大发展 。贾思勰《齐氏要术》记载有书仲将的制笔方法,他选用免毫和青羊毛,使其软硬相辅,用起来得心应手 。东晋时笔有“鼠须”、“鸡距”等种类 。《笔经》上说钟繇、王羲之皆用鼠须笔 。《法书要录》载何延之《兰亭记》称王羲之书《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书法幽美劲健,绝代无双 。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蚕茧纸为蚕茧所织,后据专家考证,此纸还是一种植物纤维的纸,固洁白亮丽,以蚕茧纸名之 。当时的制墨业也迅速发展 。河北易水之墨,色泽浓艳,故南朝齐王僧虔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工之尽矣,可以名世 。”(《笔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