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 二 )


历史评价李典 , “义忘私隙 , 美矣 。” 在处理同僚关系上 , 我们也应当看到 , 人与人之间或有不和或有意见不同 。但是 , 这些都属于正常的人际矛盾 。如果仅仅以私人间的些许矛盾就一味否认对方 , 处处掣肘 , 是非不分 , 嫉恨他人 , 那么如此 , 气度未免有些小了 。大度者恩怨、公私分明 , 不以私怨而不明是非 。
假使李典气量狭小 , 那么合肥之战的历史也许将会改写 。我们佩服张辽长于调度 , 而更应该钦佩李典的深明大义 。和平年代 , 我们不是更需要李典这样的人物作为同进退的队友吗?
此外 , 李典亦是能文能武 , 在战场上也能够冷静分析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
【为何三国大将李典的形象总是让人颇为钦佩呢?】曹操攻打袁尚、袁熙时 , 李典奉命率领亲兵从水路运送粮食补给 。此时 , 袁尚派遣魏郡太守高蕃领兵把守水路 , 粮草难以通行 。虽然李典得到了曹操的手令——如果水道不通可以改走陆路 。但是李典根据观察发现 , 高蕃的兵少而且自恃有地理优势 , 这样对方的士兵必然轻敌没有好好防备 , 如果攻击一定能取胜 , 同行的程昱也这样认为 。于是 , 李典率部渡河击败了高蕃 , 确保了水路的畅通 。在此战中 , 李典还提出了 “苟利国家 , 专之可也 。”即只要有利于国家 , 在战场上需要变通 , 不能拘泥于上级的命令 。这种观点不仅仅强调了要擅于根据客观的变化调整战术 , 还提出了行军、治军的准则——那就是要有整体的、长远的眼光 。
同样的事例还有博望之战 。当时 , 刘备领兵攻击叶县 , 李典跟随夏侯惇一起防御作战 , 刘备假装兵退博望 , 引诱夏侯惇率军冒进 , 李典认为敌人无故撤退 , 一定有埋伏 , 南边的道路狭窄又长满草木 , 要小心火攻 。但是夏侯惇不听 , 结果遭到失败 , 幸得李典率领后军前往救助才不至于惨败 。
文学形象——小心谨慎
关于李典 , 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 , 但是我们能够窥见其恭谨、明理、冷静的个性 。
在后世的小说中 , 李典的这些品质也被进一步演绎 。小说《三国演义》 , 似乎是借助了“恂恂”的第二层含义 , 将李典刻画成了一个小心谨慎的角色 , 
第三十五回 , 吕旷、吕翔败亡 , 曹仁欲起兵报仇 , 李典曰:“二将欺敌而亡 。今只宜按兵不动 , 申报丞相 , 起大兵来征剿 , 乃为上策 。”同时又告诫曹仁“兵法云:‘知彼知己 , 百战百胜 。’某非怯战 , 但恐不能必胜耳 。” , 面对曹仁的斥责和嘲笑 , 李典也没有恼羞成怒 , 仍是尽力辅助曹仁 , 客观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
第三十九回 , 夏侯惇轻敌冒进 , 李典又指出“欺敌者必败 。南道路狭 , 山川相逼 , 树木丛杂 , 倘彼用火攻 , 奈何?”
在四十二回 , 张飞拆断长坂桥后 , 曹操力主追击 , 而此时手下诸将仅有李典提出“此恐是诸葛亮之诈谋 , 不可轻进 。”


(图)李典(生卒年不详) , 字曼成 , 东汉末年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