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解密:暗度陈仓的刘邦部下可能是韩王信?( 二 )


于是刘邦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随后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设定攻击目标 。
整篇《淮阴侯列传》一共7593字,仅这一段对话司马迁就用了573个字,几乎占到全篇的十分之一,可见司马迁是多么的不惜笔墨 。
这段文字的确给读者这样的感觉:是韩信为刘邦后来的宏图大业指明了方向 。虽然韩信在随后的三大战役中一无建树(这个问题下期有详解),但这叫运筹帷幄,刘邦和众将浴血奋战不过是妙计之下毫无悬念的决胜千里 。
我们不知道在韩信说这段话之前,刘邦是否真的就像傻子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项羽,自己的未来是东征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类似的妙计,还有一个人也对刘邦说过,有趣的是,这个人也叫韩信 。
同名同姓的韩信同出一样的妙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韩王韩信,是战国诸侯王韩襄王嫔妃所生的孙子,身高八尺五寸 。
刘邦在亡秦战争时期攻打阳城,派张良以韩司徒的身份去招降韩地,结识了韩信 。张良让韩信任将军 。刘邦率军攻打秦帝国的武关时,韩信率军协同作战 。等到刘邦被封为汉王,率军向南郑撤退的时候,韩信率领自己的军队跟随 。大军进入汉中后,韩信就对刘邦说:“项羽大封诸侯,其他诸将都封在近地好地,唯独汉王你被封到这么偏远的穷地方,这分明是在打压你 。大王你的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现在都翘首盼望回到故乡,如果趁着这种向东的心气加以利用,率兵东进,完全可以与诸侯争夺天下 。”
刘邦于是率军发动了三秦战役,平定了三秦 。刘邦许诺韩信将来让他做韩王,先拜他为韩太尉,让他率军攻占项羽控制下的韩国故地 。
这么巧?同名同姓,提出的又是同样的妙计,难道真有心灵感应?
合理的解释当然是一个真一个假 。一个是纪实,一个是文学创作塑造人物 。
究竟是哪个韩信说了上述的话,促使刘邦决意东进,进而发动三大战役呢?
史料显示是韩王韩信,而不是淮阴侯韩信 。证据如下:
证据一,《史记?高祖本纪》的文字吻合韩王韩信的建议
《史记?高祖本纪》中关于韩信谏言的文字,通常都被认为指淮阴侯韩信,而实际上它却与《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的韩王韩信的谏言十分吻合 。试比较下文,黑体字是完全相同的文字:
《史记?高祖本纪》:“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 。是迁也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 。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 。’”
42字的谏言,有34个字用法、意思完全相同 。刘邦究竟采纳了谁的谏言还不一目了然吗?是韩王韩信 。
证据二,刘邦听完谏言后给韩王韩信以实惠
《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听完淮阴侯韩信的谏言后,虽然司马迁用心理描写说“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但是刘邦却既没有奖赏韩信,也没有给他安排工作,而是把他冷落在了一边 。在后来发动的三大战役中,也没让韩信领兵打仗 。
而《高祖本纪》和《韩信卢绾列传》则同时记载,刘邦听完韩王韩信的谏言之后,虽然司马迁没说“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但是刘邦却明确奖励韩王韩信以实惠:“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 。就是许诺将来让韩信做韩王,现在暂时先委任你为太尉 。接着,又给韩王韩信委派重要工作 。让他独自带领军队,去收复韩国故地 。“将兵略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