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文姬归汉的历史瞬间( 五 )


执掌大权之后,王允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作为诛杀董卓的第一功臣,王允获得朝廷的嘉奖和民众的称赞,所以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小骄傲,他曾经对人说:“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过去群臣集会,王允都能跟大家推心置腹,共同讨论,现在变得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群臣慢慢地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
当时百废待兴,有很多事要处理,王允突然放下不管,非要治蔡邕的罪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情不自禁地当众叹息了一声 。正是这一声叹息,最终要了蔡邕的命 。
蔡邕发出叹息的时候王允正好也在场,当即喝斥蔡邕说:“董卓是国之大贼,几乎使汉室倾覆 。你身为汉臣,理应同仇敌忾,怎么能因为个人受到董卓的际遇而忘记了大节!今天诛杀有罪的人,你反而感到难受,是不是跟他们是一伙的?”
王允当即命令把蔡邕抓起来押在廷尉处审理 。蔡邕写信向王允表示认罪,愿意像司马迁一样承受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保全一命,让自己能够完成正在写作的当朝国史《后汉纪》,但王允坚决不答应 。
太尉马日磾等重臣听说后急驰来见王允,对他说:“蔡伯喈是旷世逸才,对本朝的事情很了解,如果续成后史,肯定将是一代大典 。而且他以忠孝著称,现在要治他的罪理由也不充分,如果非要杀他,恐怕会失去人望!”
马日磾是经学大师马融的族孙,和蔡邕、卢植一起校过熹平石经,又参与过《东观汉纪》的续写,深知蔡邕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但王允不给他这个面子:“当初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来了《史记》这样的谤书,流于后世 。现在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能让佞臣执笔在幼主的左右,既对圣德无益,又使我们这些人受到他的无端批评 。”
马日磾碰了一鼻子灰,对王允很失望,下来对人说:“王公这个人,大概也活不多长了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著术,是国家的典籍 。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这样,当代最知名的大学者、与宦官集团坚持不懈斗争的蔡邕就这样死在了长安 。死时,61岁 。
以董卓的跋扈尚且对蔡邕礼遇有加,擅杀这样有影响力的人难免招致非议 。有的史书说,王允杀蔡邕,马上就后悔了,但没有来得及制止 。
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王允杀蔡邕的意志其实十分坚决 。有人认为蔡邕受一董卓的厚遇,王允早就看不惯,或者也有一些嫉妒 。但董卓也厚待了他王允,而且更给予了重用 。其实,王允坚决要杀蔡邕另有原因,而蔡邕自已和马日磾的话又再一次提醒了王允 。
蔡邕和马日磾都提到写史,这让王允下意识想到了司马迁 。如果当朝国史由蔡邕来写,会写成什么样?这一两年来,王允之所以深得董卓信任,自然说过不少违心的话,干过不少违心的事,别人不太清楚,蔡邕知道的应该不少,如果让他写史,王允的形象算是毁了 。
所以,蔡邕必须死 。冠冕堂皇的理由虚晃一枪,真正的理由因为太卑鄙的缘故,往往说不出口 。王允应该没少读圣贤书,应该懂得辱行污名不可全推,留给自己一些,可以韬光养德;完美的名节不宜独享,应该分些与人,这样可以全身 。可惜,他即使读了也做不到 。
蔡邕被杀,王粲悲痛不已,王允想招王粲担任黄门侍郎,他坚决不从 。后来,王粲南下荆州投奔祖父的学生刘表去了 。
八、胡中
父亲死了,蔡文姬陷入到更加悲惨的命运 。她是个少有的才女,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苦命 。她的父亲虽然是一名朝廷官员,但是还在幼年时代,她的干部子女身份就没有了,她的父亲因为招惹了宦官而被流放 。在那个年代,被流放的人身份就是奴隶,其命运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