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不反抗选择听诏自杀真相是由这个原因所致( 二 )


在秦始皇尚未亲政时期曾长期依赖过楚国外戚势力,昌平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平定在嫪毐之乱,担任过秦国丞相,后来秦灭5国之后,出兵攻楚 。
身为楚国人的昌平君极力反对,就被流放了 。后来回到楚国,成为了最后一代楚王 。
楚国外戚势力在秦国被连根拔起,扶苏肯定也受到了牵连,所以被罚到上郡监军,扶苏就绝望了,(这相当于政治流放)从来没有太子在边塞监军的例子,而自己与父皇政见不和难免遭到嫌弃被一脚踢开 。儒与法天生就是两种对立的学说 。所以扶苏并不受那些被法家思想武装到牙齿的朝臣和他爹的喜欢,再加上身世的原因他匆匆自杀也就不难解释了 。赵高又是最了解始皇帝的人,他派去的使者带往上郡的命令是以活着的皇帝口吻发出的,冷酷、决绝 。难怪扶苏连质疑都没有就准备执行 。蒙恬提出了质疑,但扶苏没有听 。他认为这就是他父亲的命令,他来上郡监军多年,咸阳一点勉励之辞都没有,这结局也许在当年楚国外戚覆灭之时就该有,他的父亲终于下定决心了 。
网络配图
他回答蒙恬:父亲命我去死,有什么好请示的 。这句话,充斥着绝望和不为人知的天家心酸,“权利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了在权利哪怕父子刀兵相向,夫妻反目成仇,也在所不惜 。”
最后,扶苏看了一眼咸阳,拔剑自刎,也许他认为这是一种解脱,也许他深深的误会了他的父亲 。
这个人灭六国却未杀尽六国遗族,杀皇后(可能)也终生再未立后,执政以来未杀过一个功臣,派他去监军是为了让他躲避朝臣诘难,顺便历练自身,可是这一切他从未说出口,这如山的父爱压死了自己疼爱的儿子 。
所谓苛政,法家的制度就是如此,秦国沿用多年,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
无独有偶,在一百多年后,强大的汉朝,有一个叫刘据的年轻太子,他一样以仁义著称,他的父皇是与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大帝,这个伟大的帝王,北击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南征百越,将越南纳入中国领土,东征朝鲜,西取西域,使汉家声威名扬天下 。
也许强人都有通病,武帝和始皇一样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穷兵黩武,透支了国家的潜力 。
他们的儿子一样的仗义执言,结局同样以悲剧收场,储君上书直言朝政与皇帝不和,这在之后的历史中是没有的,也许是下场都太惨,后人引以为戒 。
再也没有沟通与辩论,有的只是,文过饰非的父慈子孝,以及后世的父子纲常 。
扶苏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民族的通病,父爱如山,可这如山的父爱孩子真的能承受吗?
假如多一些沟通就会少很多悲剧,也没有那么多遗憾,和一怒之下的离家出走 。
我们这个民族沉默了太久,在这个快餐时代,生活节奏快的惊人,周围的一切瞬息万变,人们最擅长的恰恰就是遗忘 。
有些事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 。
【扶苏不反抗选择听诏自杀真相是由这个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