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事迹:14岁的诸葛亮为何背井离乡?( 二 )


【诸葛亮事迹:14岁的诸葛亮为何背井离乡?】然而,由于史籍记载歧异,对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之事也有不同的看法 。据袁暐《献帝春秋》云:“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 。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 。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 。皓从扬州太守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 。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 。”
有的研究者根据这则材料,断定:1.诸葛玄是被刘表推荐担任豫章太守的,而不是袁术 。2.汉廷正式委派朱皓为豫章太守后,诸葛玄不肯接受朝命,以致朱皓向刘繇借兵才将玄击走 。3.诸葛玄是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为反叛的百姓所杀,并非死在荆州 。可是,如依此说,至少有两个矛盾问题难以解决 。其一,豫章郡归扬州刺史管辖,不属于荆州围 。刘表如何能够越俎代庖?其二,退一步讲,即使刘表上奏推荐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是实,但何以刚上任不久,汉廷忽然又出尔反尔任命朱皓前来代替他?这在情理上是难以说得通的 。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诸葛玄此次南下的主要目的,是带领侄儿侄女们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躲避战乱,如果他因贪恋太守职位抗拒朝廷命令而被杀的话,那么年甫十余岁的诸葛亮兄弟姊妹们又将何以安身?论者或谓诸葛玄是先到荆州安顿好亮、均等人后,才奉刘表之命前往豫章就职的 。笔者认为这只能是想当然之词,不一定符合实际 。因为当时战乱最频繁的地方是中原地区(主要是在今河南省),如果由琅邪西去荆州的首府襄阳,就必然要冒许多难以预测的风险,诸葛玄带着一群细男弱女能够出此下策吗?
可是,由琅邪经彭城(今徐州市)前往江南,在魏晋之际是有水路可通的,比由陆路西行,相对来说,是要安全得多 。因此,诸葛玄接受委派先往豫章就职,汉廷派朱皓前来接篆后,他又带着眷属去投奔刘表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
为了弄清问题的真象,我们还是来看看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一段叙述吧: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
这段记载的可靠性,在于:1.陈寿以蜀国人修蜀史,不会摭拾显然有悖于诸葛亮生平事迹之事入史的 。2.诸葛孔明乃蜀汉丞相,德业勋绩,蜀汉人民皆耳熟能详 。他是如何由琅邪阳都到达荆州襄阳的,也无任何隐讳的必要 。3.陈寿说: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其中的“署”字为关键性之字 。因为“署”是代理或暂时担任的意思,诸葛玄出任豫章太守,大约只是出自袁术的私意,而没有获得汉廷的正式任命,故陈寿用“署”字来说明其情况 。正是由于是“署理”(代理)性质,所以汉廷正式任命的太守朱皓一来,诸葛玄立即办理移交手续 。4.陈寿说诸葛玄是先带着诸葛亮姐弟们去上任的,然后再去投奔荆州牧刘表,核其情节是比较符合实情的 。陈寿在《进诸葛亮集表》中也说: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与《三国志》本传所述精神是一致的 。根据上面所分析的情况,笔者认为陈寿的记载是可信的 。至于《献帝春秋》所述情况,只能是姑备一说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