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孙承宗是怎么死的:76岁的高龄被活活勒死( 二 )


孙承宗不但学富五车 。而且他做过多年的家教 , 对教育很有研究 。再加上孙承宗对朝政、军事、民间生活都十分熟悉 , 他讲课能够紧密地联系实际 。孙承宗讲话时声音很大 , 史书上说他"声如鼓钟 , 殷动墙壁" 。孙承宗虽然北京话说得不是那么地道 , 但高阳话咬字清楚 , 这比同时当讲官的浙江人钱象坤等人强多了 。所以 , 明熹宗朱由校非常喜欢听孙承宗讲课 , 说"那个胡子讲官讲得好啊!朕现在离不开他了" 。渐渐地 , 朱由校与孙承宗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
从万历四十二年到天启两年这8个年头 , 孙承宗除了给皇帝授课解惑以外 , 还做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 。
万历四十五年的一天 , 明朝廷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梃击案" , 大学士张问达感到这件事挺棘手的 , 就向孙承宗请教处理意见 , 孙承宗建议"不可不问 , 但又不可深问" , 十分恰当地处理了此案 , 表现了孙承宗处理疑难问题的卓越能力 。二是在神宗皇帝朱翊驾崩之后 , 孙承宗负责起草了"神宗遗诏" , 这篇遗诏对万历皇帝在世时的种种弊政给予了彻底否定 , 实际上是一次革故鼎新 , 从此明王朝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变化 。充分体现了孙承宗的改革精神 。
到了万历末年的时候 , 关外强悍的后金军队开始进攻明朝 , 先攻占了抚顺、清河 , 又在萨尔浒把明朝的四路大军打得一败涂地 , 接着占领了开原、铁岭 , 又攻克了辽东重镇沈阳和首府辽阳 , 腐败的明朝军队打了很多败仗 , 节节后退 。此时就有人向皇帝推荐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 , 但皇上没有同意 。
不久 , 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又指挥军队渡过辽河(三岔河) , 从辽东进入辽西 , 攻打广宁 , 辽东巡抚王化贞吓破了胆 , 竟然弃城而逃 , 与经略熊廷弼一起狼狈不堪地逃回了山海关 。从此 , 关外就都是后金的天下了 , 山海关危急 , 京师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 天启皇帝才任命孙承宗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 。孙承宗一上任 , 就立即大刀阔斧地整顿朝纲 , 兵部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
这时 , 山海关经略王在晋提出要在山海关外面八里的地方再修一道重关 , 但这要花费100万两白银 。在山海关的兵备佥事袁崇焕、阎鳴泰、沈棨等人都不同意这样做 , 但他们说不服固执的王在晋 , 便只好写信给内阁首辅叶向高 , 叶向高就来与孙承宗商量这件事 。
孙承宗一听感到很荒唐:"什么?还要修长城 , 这事我得管 , 我去一趟吧!"孙承宗到山海关查看了一番后 , 觉得袁崇焕等人的意见是正确的 , 再修一道重关是劳民伤财 , 没有这个必要 。孙承宗就劝说王在晋改变主张 。
孙承宗说:"老王 , 国难当头 , 你还想着干工程呀?"
王在晋生气了 , 他说:"我不是修我们家院墙 。我这样做 , 功在当代 , 利在千秋!"
孙承宗说:"希望你不要执迷不悟 , 现在国难当头 , 你还要搞这么大的工程 , 对国家并没有好处 。"
王在晋摆摆手:"你别说了 , 我就是要砌这道墙 , 预算都做好了 。"
孙承宗见王在晋不听劝告 , 便回到北京向皇上汇报 , 皇上听了汇报 , 想了想说:"这个王在晋不像话 , 非要花100万两白银搞这个面子工程 , 不能这样干!"皇上一纸调令 , 把王在晋调走了 。可是这样一来山海关就没有经略了 , 满朝文武推荐不上人来 。皇上就让孙承宗推荐经略人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