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历史:北魏与南朝的中原争夺战结局如何?( 二 )


但我们必须得知道,最初南朝是用帝国军事主力,进攻北魏的地方守军,南朝自然占尽了优势 。而当北朝调动帝国军事主力还击时,南朝的这种优势自然变得没有了 。
但我们必须得知道,最初南朝可以集中力量进攻中原的任意一点 。而当南朝取得一定胜利后,它就需要分兵占据夺取的地方,而随后的战争就变成南朝兵力分散,而北魏的兵力集中了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最初的胜利根本证明不了什么,也是毫无意义的 。真正决定双方胜负的战争,是在随后出现的主力对决中 。
而且我们知道,北魏以骑兵为主,南朝以步兵为主 。在中原地区,北魏的军队可以迅速集结于任何一个具体战场上,而南朝军队显然会步步落后的 。在这种背景下,南宋的各路大军根本无法有效的配合作战 。如果他们出城野战,恐怕军队还没有成功的实现汇合、集结,就会让北魏大军逐个击破的 。
于是面对北魏军队的大举反攻,南朝军队除了困守孤城外,似乎没有别的招数了 。于是在北魏大举反攻两个月后,北魏军队就可以隔江望到南朝的帝国都城了 。
此时的宋文帝刘义隆,在帝国都城隔江望着声势浩大的北魏军队,听着惊天动地的战鼓声,自然开始后悔这次北伐了 。因为声势浩大的北伐,不但没有收复中原,竟然把北朝军队招惹到了长江边上;竟然让南朝的帝国都城陷入了敌人的军事威胁之下 。
但这种结果,并不意味着北魏已拥有了灭亡南朝的机会 。事实上,北魏把仗打成这样,离灭亡南朝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
因为江北的主要城池依然还在南朝手中(他们只是在北魏军事威胁下,被压缩在一座座的城池内) 。而且渡江作战本身就不是北朝的长项;更主要的还在于,就算北朝大举渡过长江,而南朝的帝国都城,也绝不是说攻就能攻破的 。如果在渡江作战开始,如果在屯兵于南朝帝国都城下,北魏骑兵的优势马上就会完全丧失,而北方主要城池都被南朝军队占据着 。到时拓跋焘能不能活着退回江北,恐怕也是个问题了 。
【南北朝历史:北魏与南朝的中原争夺战结局如何?】所以拓跋焘停留在长江北岸,趾高气扬的向南朝示威,却也通过各种方式向南朝示好 。因为此时的拓跋焘也知道,北魏根本不具备灭亡南朝的实力 。所以此时的行为只不过是炫燿兵威罢了,换而言之,无非是让南朝接受中原归属北朝的事实 。而绝不是他真的已计划好了要南渡长江 。所以在长江北岸叫嚣了一翻后,北魏军队就主动撤退了 。
虽然北魏大军一鼓作气打到了长江边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魏已拥有了灭亡南朝的机会;事实上,当时的北魏不要说灭亡南朝了,就是想把南部疆界推到长江一线,也是无力实现的 。
此时的南朝,想收复中原地区,自然是近于不可能了;但北魏想占据淮河流域,也是无法想象的 。
北魏集结帝国军事主力,自然可以一鼓作气推到长江一线 。但北魏在长江以北的这种军事规模,显然是无法长久保持的 。换而言之,当北魏军事主力北撤之后,南朝自然可以轻而易举的收复淮河流域 。
这次南北双方的大规模战争,只是确立了北强南弱的国际格局 。中原地区作为游击区、缓冲区的事实还没有真正改变 。
在这种背景下,此时的南朝不但还控制着长江以北广阔的地区,更随时可以把军队推到黄河一线 。只是,因为北强南弱的国际格局已形成,南朝虽然能把军队推到黄河一线,但这种胜利果实是无力保持的,更可能引来自己无力承受的后果 。
在这种背景下,此时的北朝大举推进到长江一线,只是为了让南朝接受中原已归属北朝的事实 。所以北魏军队对长江以北广阔地区(南朝实际占据的地区)并无真正经营的意思,只是一味的劫掠、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