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悲剧人生:妻子暴死小妾和女儿竟自杀( 二 )


【海瑞的悲剧人生:妻子暴死小妾和女儿竟自杀】欧阳修的看法代表了相当一批宋代士大夫的态度:他们对包拯的节操无疑是赞赏的 , 但是政事有其自身的特点 , 与个人修为不可等量齐观 。包拯仅仅重视道德上的无可指摘 , 却忽视了其行为对朝政风气的影响 。这样仅凭道德自信的一意孤行 , “朝廷事体或有不思” , “思虑不熟 , 处之乖当” 。
网络配图
明代的海瑞同样也招致了士大夫阶层的批评 , 而且比包拯更甚 , 几乎已经到了不见容于当世的地步 。海瑞一生廉洁耿介 , 平时所学以刚为主 , 自号刚峰 , 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 但命途多舛 , 道不得行 , 几次为官开场时轰轰烈烈 , 却都黯然收场 。其中原因 , 当然并不仅仅因为“天下皆浊我独清” 。万历皇帝给他的断语是:“虽当局任事 , 恐非所长 , 而用以镇雅俗 , 励颓风 , 未为无补 。”表面上肯定了海瑞的长处 , 实际上是一种批评和否定 。万历皇帝对海瑞的廉洁操守深信不疑 , 但他认为这位耿介的忠臣只在道德风化方面有榜样作用 , 在国计民生的事功上并不能有所建树 。康熙皇帝对清官问题有其自身的认识 , 他在一道诏书中说:“清官多刻 , 刻则下属难堪 , 清而宽方为尽善 。朱子云:居官人 , 清而不自以为清 , 乃为真清 。”康熙的意思很明确 , 清官要把道德优越感丢掉 , 对人不可苛责太严 , 施政不能一味地依靠近乎偏执的强硬 。身为一国之君 , 他当然不是鼓励贪污 , 而是不希望出现“水至清则无鱼 , 人至察则无徒”的局面 , 使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 。《施公案》中的主人公施仕纶 , 是和包拯、海瑞一样被民众称为“青天大老爷”的人物 。有人荐其出任湖南按察使 , 康熙皇帝说:“朕深知仕纶廉 , 但遇事偏执 , 民与诸生讼 , 彼必袒民;诸生与缙绅讼 , 彼必袒诸生 。处事惟求得中 , 岂偏执?如世纶者 , 委以钱谷之事 , 则相宜耳 。”最终改授其为湖南布政使 。看来 , 康熙是深明清官运用之妙的 。
普通民众和社会精英对清官的评价出现差异是耐人寻味的 。士大夫(乃至皇帝)对清官的批评集中在一个“刻”字上 。这个“刻”意义很广 , 既包括用法严苛 , 也包括对属下和部民苛责 , 还包括在施政中偏执、强硬 , 不近人情 。清官一般都是道德完人 , 有道德洁癖 , 对人太过苛责 , 如果别人不能达到他们的标准 , 就一概斥为泥猪、癞狗、污秽小人 。这种心态导致了他们在施政中用法严苛 , 而这一点却恰恰是老百姓推崇清官的原因 。
老百姓对清官的期许不外有三:抑制欺压百姓的权豪势要;打击鱼肉乡里的泼皮无赖;惩戒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清官对这些人打击越严厉就越符合老百姓“吃大户”的朴素愿望 , 才是“爱民” 。如《拍案惊奇》里的梁太守看见拐带妇女、弄出人命的泼皮无赖汪锡只被判了充军 , 于是大怒 , “喝交皂隶重责六十板 , 当下绝气” 。这种擅杀行为却受到了作者的肯定 , 称他极有正气 。
网络配图
士大夫阶层对清官的这种“刻”是很反感的 , 除了忠恕之道的价值观因素外 , 考虑到治国施政的现实情况是更主要的原因 。正如康熙皇帝所说 , “处事惟求得中” , 政事不同于个人修为 , 它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 是各方利益博弈的棋局;施政要想有所作为 , 就不能仅凭道德上的居高临下 , 一味的偏执强硬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载:“包希仁知庐州 , 即乡里也……有从舅犯法 , 希仁戮之 。自是亲旧皆屏息 。”这段大义灭亲的“佳话”总让人产生其他的想法:若从舅有可死之罪 , 杀之则可;若罪不至死 , 包拯为了表示自己铁面无私就从严惩处 , 杀之以博直名 , 这种“杀妻求将”的行径无疑会使我们对他的崇敬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