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怪象:中南海有总统而紫禁城竟还有皇帝( 二 )


在清末十年中,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是推行“清末新政”最得力的人物 。许多“新政”措施,往往先从直隶试办,然后再制订章程推广各省 。如编练新军,创办巡警,开办学堂等,都是这样 。袁世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成为晚清政坛上最具实力的政治明星 。
清政府希望通过一步步的改革,使统治地位得以延续 。但是,开始得有些晚了 。此时,进步的革命力量已经开始成长 。在革命力量的影响下,清廷内部也开始出现立宪的声音 。立宪派最著名的领袖,便是代隆裕起草退位诏书的张謇 。在立宪思潮的影响下,大清的执掌者们终于开始考虑这一问题 。1905年12月,清政府派遣以载泽为首的五位大臣出洋,到日本、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去考察他们的政府,并详细调查中国实行立宪政体的可能性 。1906年9月1日,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指使下,命令京师和地方官员开始宪政的准备工作 。问题就这样决定下来,准备工作就开始了 。
然而,在立宪改革稳步推进的1908年末,已经软禁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成为皇太后的隆裕顺理成章地开始逐渐走向历史前台 。不幸的是,隆裕尽管成了皇太后,但是,历史还没有需要她出场 。在隆裕皇太后的最后岁月中,与她关系最微妙的,莫过于袁世凯 。这位因为日后称帝而身败名裂的改革者,在1909年下课之后一直密切注视着国内政治形势 。
【民国的怪象:中南海有总统而紫禁城竟还有皇帝】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即10月11日,适逢袁世凯的五十二岁寿辰 。由于时局动荡,不少人估计他可能会再起,所以前来祝寿的心腹亲信比往年更多 。但是,正当养寿园内大摆酒宴、演戏祝寿时,武昌起义的消息突然传来,袁世凯虽然立刻下令停止祝寿活动,但他马上意识到,期待已久的出山时机已经到来 。
袁世凯决心东山再起,重出江湖 。在1911年到1912年间,不仅是革命军方面如火如荼,各种抗议运动也都凑在了一起 。1911年的中国,是辛亥革命的中国 。从那一年年底,有十七个省市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第二年初,南京临时政府的旗帜高扬在扬子江畔 。就这样,隆裕出场的时间到来了 。她要为清政府的平安善后负起责任 。袁世凯最后一次朝见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
皇帝退位已经无可挽回,隆裕皇后立即颁布授予袁世凯一等公爵,想用这种方式让袁世凯保持大清不亡 。但此时此刻,南方革命党许诺的大总统位置对袁更有吸引力 。袁世凯一口谢绝了荣典,不断向这位太后传递“革命党太厉害”的消息 。《胡汉民自传》中评价当时的袁世凯说:“一方挟满族以难民党,一方则张民党以迫清廷,时人谓之新式曹操 。”
没有选择,她依然只能“全权授予”袁世凯 。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运之下为清室争取一个较为优待的条件 。在南北双方拉锯的谈判过程中,清室的退位条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过目,“太后逐字讨论,见解明快” 。主要负责起草优待条件的,正是早年被载沣豁免的汪精卫 。
他们制定的《优待条例》规定:一是,清帝称号不变;二是,每年由国民政府给予四百万元;三是,清帝仍居清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四是,原有私产由民国保护等等 。2月6日,参议院通过了这个所谓《优待条例》 。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养心殿里,“挥泪对宫娥”,举行了最后一次朝见礼仪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了 。就在溥仪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同一天,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开始了“一国两制”也就是国民政府与清政府“两种制度”同时存在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