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东晋陶渊明隐居田野是自愿还是迫于无奈?( 二 )


陶渊明在隐居后得知刘裕篡权称帝,这使得他复兴东晋的梦想彻底落空,于是改名为陶潜,拒绝任何官方来往 。陶渊明的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今脍炙人口 。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 。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 。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他穷不改志,也不求“嗟来之食” 。有一次新任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厚礼,并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他以无功不受禄而拒收 。
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陶渊明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不久,陶渊明走完了他63个春秋的人生旅程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人贵真,诗亦贵真,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
陶渊明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 。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代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