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爱民国教育已普遍使用曾现于北魏碑刻( 二 )


事实上 , 现存的许多古文物中都可以见到简体字的身影 。有的字甚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中 , 如“虫从云气众”;《说文解字》保留的战国古文中也有“尔无礼”等 。
有专家认为 , 从古至今 , 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一个简化与繁化并存的过程 。由繁趋简的基本变化方向 , 本身是由文字的工具性特点决定的 。明末清初学者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注中云:“自喜用俗字抄书 , 云可省工夫一半” , 这个“俗字”便是当时有所简化的汉字 。
研究者更关注简体字“进化”中的问题
“记得李学勤先生说过 , 他们小时候学写字时 , 老师所教授的就是简化的‘爱’字 , 可见简体字在民国教育中早已普遍使用 。”郭永秉说 , 很多有学问的人 , 反而不遗余力地去推动文字改革 , 简化汉字 。即便是繁体字 , 在学术研究的一般情况下 , 也并不是一定必须的 。裘锡圭先生所著《文字学概要》 , 也只在说明文字演变需要的时候才保留繁体字 , 其余一概用简体 。如果说不可替代 , 只有在古籍整理出版、金石篆刻、书法艺术和文史学术研究等方面 , 有必要的时候 。
相比于“繁简之争” , 汉语言文字研究者更关注的是简体字的“进化” 。“汉字简化存在的问题很多 , 特别是音同音近的‘一对多’的替代、简化字破坏汉字部件表音表意作用、为了简化字形打乱文字系统性等 , 造成了许多问题和麻烦 , 这些都是简化字的弊病 。”郭永秉认为 , 如今攻击简化字的人 , 却很少去系统地总结这方面的问题 , 而是空洞地停留在传统文化的保留、道德争论等方面 , 这些都是对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并没有深刻透彻理解的结果 。
【简体字爱民国教育已普遍使用曾现于北魏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