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流胶病如何防治?( 四 )


桃穿孔病可分为细菌性穿孔病、霉斑穿孔病和褐斑穿孔病 。它们除为害桃树外,还危害李、梅、杏、樱桃等 。
症 状
1. 细菌性穿孔病 分布最广,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枝梢及果实 。受害叶片先出现油渍状小点,扩大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至紫褐色,病斑周围有一圈黄绿色晕环,天气潮湿时,病部溢出粘性菌脓,不久病部枯干并脱落穿孔 。枝梢受害会造成溃疡:一种为春季溃疡,在春季展叶时,枝条上出现暗褐小疮痂,多发生在去年夏季抽出且受侵染的枝条上,病斑可向枝条纵横扩展,严重时可使枝条干枯 。另一种为夏季溃疡,多发生于当年抽出的新梢上,以寄主皮孔为中心,出现油渍状褐色至紫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的病斑,但病斑的扩展有限,侵染性不大 。
2. 霉斑穿孔病 叶片受害后出现褐色、圆形或不定形病斑,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最后病部脱落穿孔 。枝梢受害出现长椭圆形黑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龟裂和流胶 。果实受害出现褐色斑点,边缘红色,中间略凹陷 。
3. 褐斑穿孔病 叶片的病斑圆形或近圆形,褐色,边缘红褐色略带环纹,潮湿时两面都生有灰褐色霉层,最后病部干枯脱落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 。新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潮湿时亦长出霉层 。
病 原
细菌性穿孔病病原是细菌,称为核果黄单胞杆菌[ fruni (Smith) ] 。菌体短杆状,一端有2~6根鞭毛(图2),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 。病原细菌在枝条溃疡斑内可存活1年以上 。
霉斑穿孔病病原称为嗜果刀孢霉[(Lev) Aderh],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长卵形至长梭形,有4~6个分隔,淡褐色 。
褐斑穿孔病病原称为核果假尾孢((Sacc) Y. L. Gueat X. J. Liu=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棕褐色,有3~12个分隔(图3) 。
发病规律
细菌性穿孔病病原细菌主要在春季溃疡病斑组织内越冬 。次年在桃树开花前后,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和昆虫传
播进行侵染 。在树势较弱的情况下,潜育期只需4~5天,若树势强壮,则可长达30~40天 。温暖、多雨、多雾露有利于病害发生 。
霉斑穿孔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梢或芽鳞内越冬 。次春春暖潮湿时长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侵染 。低温(平均温度20℃左右)多雨潮湿天气适于此病发生 。
褐斑穿孔病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或潜伏在病枝梢组织内越冬 。次春气温回升,遇雨,便长出分生孢子靠风雨进行传播侵染 。
防治方法
1. 搞好冬季清园 结合冬季清园,彻底清除枯枝、落叶、落果,并在春季发芽前喷一次1~2波美度石硫合剂,可大量减少越冬菌源 。
2. 加强肥水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保持适度结果量,以保持树势壮旺,增强抗病力 。
3. 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3次可兼治多种穿孔病,或喷施45%特克多乳剂2000倍,效果也较好 。
桃细菌性穿孔病
细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桃树叶片和果实,造成叶片穿孔脱落及果实龟裂 。
1、为害症状 叶上病斑近圆形,直径约2-5毫米,红褐色,或数个病斑相连成大的病斑 。病斑边缘有黄绿色晕环 。以后病斑枯死,脱落,并造成严重落叶 。果实受害,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小圆斑,后扩大成褐色,稍凹陷 。病斑易呈星状开裂,裂口深而广,病果易腐烂 。
2、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在病梢上越冬,次年春季在病部溢出菌脓,经风雨和昆虫传播 。由气孔、皮孔等处侵入 。一般4月中旬展叶后即见发生,5-6月梅雨季节和8-9月台风季节是全年发病高峰 。果园郁闭、排水不良、树势衰弱时发生严重 。果实上一般早熟品种较易发病,特别是成熟期多雨发病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