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道电车的城市 大连市内电车案内图( 二 )


同时,在航天事业长期由国家主导的思维定势下,当城市开始拥有自己的人造卫星时,总会给外界一种“伟大”的感觉 。趋势之下,也为当地培育卫星产业造势 。
在上述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大会上,以眉山成功发射10颗卫星、建立中国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卫星星座为契机,眉山天府新区推出支持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吸引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关注 。
童庆喜提到,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 。无论是发射星座,还是建设地面接收站和处理中心,地方政府都愿意投资发展自己的技术,拥有自己的卫星,这是高速发展阶段的表现 。
发力方向
一颗商业遥感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可以控制在1000万元左右,在轨使用寿命约为三五年 。此外,单颗LEO卫星覆盖的时间空范围有限,需要足够数量来“组网”,从而提供可以利用的数据资源 。
比如“吉林一号”计划用138颗卫星组网,“天府星座”一期也计划发射14颗卫星 。这意味着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开支 。
“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农田风光来源:新华社
当有价值的商业遥感卫星争夺天空时,获取后的数据如何利用,是成为天空中城市“眼睛”的关键 。“钱要花在刀刃上,每一颗卫星都要用好 。”
“善用”是理想,“善用”是现实 。
国际知名遥感测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提到了遥感数据太多的问题 。
国家之前投资了海洋、环境等卫星系统,形成了国家层面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减灾应急等基础数据采集 。但由于在轨卫星数量和遥感质量的限制,数据不够“新鲜”和准确,返回地面的数据没有用户、没有处理等因素,难以满足地方多样化、差异化的应用需求,造成“数据很多,用不完;数据很少,而且还不够 。”
采访中,李德仁强调了遥感数据的“快速、准确、敏捷”,他主持的遥感卫星系统也致力于实现遥感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终端的分钟级服务 。只有技术实现了创新性突破,才能进一步为遥感卫星数据的应用奠定基础 。
一个航天产业链由很多环节组成,从上游的研制发射到下游的运营应用 。上游的制造和发射需要巨大的投入,50%-80%的产业价值来自下游的数据应用,可以细分为通、导航、遥感应用等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创造一个上千亿的市场 。
北斗导航卫星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程大爷注意到,一些省市开始明确提出在应用端发力 。
如福建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卫星应用是要打造的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布局“吉林一号”的吉林,甚至提出要加快以卫星遥感、通、导航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链布局,建设全球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系统;云南、河南也明确提到“促进应用产业发展” 。
眉山天府新区出台的规划和政策也是围绕卫星“应用产业”:企业卫星应用产品有实际销售额的,奖励5%;企业创新新应用场景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企业运营卫星数据生产增值服务的,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标准 。眉山天府新区提出“到2025年,成为全国知名的‘遥感应用创新型城市’” 。
相比过去“布局卫星互联网”的笼统提法,地方更加明确了发展卫星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
抢占先机
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是很多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要选项 。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之一 。
卫星互联网的产业链很长 。一个地方卫星应用产业会涉及上下游的全链条要素,包括发射资源、数据存储、分析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