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重用昔日仇人魏徵( 二 )


网络配图
魏徵曾与李世民讨论过忠臣与良臣的区别 。他对李世民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李世民问:“忠与良有什么不同吗?”魏徵说:“良臣,稷、契、皋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 。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魏徵就这样用纵横说的特长,辩析了忠臣与良臣的区别,让极想成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大为受用 。“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见《旧唐书》)
魏徵之所以是魏徵,另一个醒目的亮点就是直,从来不会拐弯抹角 。我国古代的大臣,在上奏君王时,都讲求含蓄,一个简简单单的提议或看法,除了要加很多修饰词外,还喜欢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提出来,议事活像打哑谜 。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造成了各级政府办事的效率低下 。而魏徵一生从来不曾创作过九曲十八弯的劝讽作品,他的谏议历来都是直来直去,表达清楚,判断准确 。魏徵向唐太宗上的《四疏》,就是这样的例子 。不过,像魏徵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另类忠臣,是需要遇到像李世民这样虚心纳谏的明君才行的 。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丹霞宫宴请近臣 。长孙无忌调侃说:“王珪、魏徵昔日是隐太子的心腹,与我们势不两立,想不到我们今日同在一个宴会上喝酒 。”李世民说:“王珪、魏徵能尽心尽力为所事主公服务,所以我是用他们的忠心 。”接着又说:“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魏徵拜谢说:“陛下导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君明臣直”,这是实话 。有人甚至这样说,魏徵如果不是知遇唐太宗,恐怕死一百次也有多了,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出现魏徵 。
网络配图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三月,因生了皇孙,唐太宗在太子东宫宴请五品以上官员时说:“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 。贞观以来,绳衍纠缪,魏徵之功也 。”并亲赐佩刀给二人 。唐太宗在给魏徵做总结时说:“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这就是另类忠臣魏徵的真实写照 。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春,清贫得由皇帝拨料刚刚盖好正屋的魏徵,在唐太宗的悉心关照下,因病去世了,时年六十四岁 。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临吊唁,并感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唐太宗李世民与另类忠臣魏徵这一对君臣,可谓古今中外“君明臣直”的光辉典范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重用昔日仇人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