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细节越生动越详细,越发引人怀疑 。且不说《通鉴》对《新唐书》这种细节修改,已经使得过程发生变化 。我们要问的是,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图是什么呢?可是,细节如此考究的《通鉴》,在描写这件事的时候,却没有比较清楚的时间定位,因为《通鉴》把此事放在永徽五年的年底来叙述,按照《通鉴》的体例,说明此事具体日月不清楚 。作为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这类史书的典范,对于历史事件时间定位的重视,《通鉴》也是典范 。可是,在公主之死的问题上,《通鉴》可以花笔墨修改《新唐书》看上去不够合理的文字,为什么在更重要的时间定位问题上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坐标呢?答案是无法清晰的,但是《资治通鉴》对此事信息的掌握看来是有限的,以致于重要的时间定位都不能给出,只能在《新唐书》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合理化”的修改 。
网络配图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公主之死的文字记录,有一个由简至繁的变迁过程,在该过程中,重要的信息如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进一步的信息,但是细节反而越来越清晰 。在中国古史研究中,曾经有过一个“层累地构造学说”,意思是古代的历史随着时间而越来越清晰,恰好证明是后人缔造的结果 。文学史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和创造,最后的模样与初始状况相去甚远 。那么宫廷秘史,是否也有这种规律呢?所有的当事人都没有留下记录,那么后人是通过什么途径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细节呢?所以,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的历史事实,有着一个由简至繁的描述过程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提出疑问 。
- 建文帝朱允炆是历史上因头不够圆而被赶下台的皇帝?
- 潘凤跟吕布并称"关东双雄"被董卓手下一员大将秒杀
- 在曹操和刘备的夹缝中孙权被迫发展了祖国两个宝岛
- 关羽兵败荆州后被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挥霍"的人才
- 司马炽怎么读 司马炽
- 哪个朝代被史学家称中国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 诸葛亮临死前一天吃一斤大米,为何还被亲信嫌少?
- 他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却被扒了衣服痛打
- 亡国之君唐哀帝李柷是被谁拉下马在位几年?
- 法老拉美西斯三世是被自己的王后杀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