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谜团:刘备真的喜欢哭吗?( 二 )


看来,司马光是把这句讲张飞的话改写后用于刘备了 。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性,司马光的时代还能看到一些较早的材料,不过我们今天看不到了,尽管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 。《张飞传》还说:关羽年长几岁,张飞把他当哥哥侍奉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关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事传说的由来啦 。大家很容易拿小说的故事来评估历史,这本身也说明了《三国演义》是民间最成功的历史书写 。
网络配图

从《通鉴》看,已经特别看重刘关张的关系 。“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水乳 交融相当亲密 。附带说一句,在《三国志·先主传》中也有关于别人评价刘备的记载,这些人关注刘备把他看做不平凡的人物:刘备十五岁的时候,他母亲让他外出求学,,与同宗族的刘德然、辽西的公孙瓒一起师从名儒九江太守卢植 。
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小刘备,其资助力度于自己的儿子刘德然竟然是一样的 。刘元起的太太看不过去:“虽然都姓刘,毕竟各自一家,哪能老是这样帮人家的孩子啊!”刘元起说:“我们宗族里面能有这样的孩子,这可不是普通的孩子啊!”中山商人张世平、苏双都是大款 。
从事马匹交易,往来经过涿郡,见到刘备,看出他不是一般人,也拿出黄金财物资助刘备 。在刘元起、张世平、苏双这些人眼里,刘备是一位值得大力培养资助扶持的杰出青年,这是政治上的希望工程 。他们的看法,应该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未必都是史家阿谀奉承之词 。
但是,也应该注意,《三国志·先主传》提到的刘元起、张世平、苏双诸人的身份、地位、见识、知名度、话语权等等实在是无法与桥玄、许邵等夸奖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舆论界精英相提并论的,何况他们评论刘备和曹操的分量也有明显差别 。
《通鉴》在刘备出场之时不取人们的赞誉之词,应该是经过思考后的适当处理 。因为,很明显,写上这种档次的评语赞扬对于刘备并不会添加多少光彩 。对刘备的评价,《世说新语·识鉴》有一条,很有意思,但不大为人所重视,介绍给大家: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
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如果让他在中原,只能是个动乱因素,不会成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倒是有机会割据一方的话,能够成点气候 。以之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相比,刘备的气概就不如曹操了 。所以,这一条材料很少有人注意,更少被人引用 。
网络配图

在情感上多少有些倾向于刘备的《资治通鉴》等书自然不会随便转述了 。讲到《资治通鉴》对于刘备的描写,还想再次提出《三国演义》的刘备出场来对照着谈一下 。《三国志》是写得相当不错的正史,《资治通鉴》是出色的编年体史书,而《三国演义》虽然只是小说,却是中国最成功的历史书写 。
《三国演义》刘备出场则是这样的:玄德幼孤,事母至孝 。家贫,贩屦织席为业 。家住本县楼桑村 。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重重如车盖 。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 。”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小时候就把桑树当车盖的故事,是根据《三国志·先主传》改写的,两书目的相同,都是突出刘备的不同凡响 。
师事卢植以外,小说特地加上儒学大师郑玄,大概也是为了渲染刘备的相当不同凡响吧 。这等细节,当是文人所为 。概括的介绍,倒是没有 。真正对于刘备的刻画,还是从接下来的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的 。这是小说与前两部史书的最大不同 。《三国志》比较平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