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方苞系桐城古文派鼻祖因文字狱获罪受罚( 二 )


方苞是桐城文学派的鼻祖
安庆桐城派研究的知名人士操鹏说: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 。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 。方苞对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最大贡献,是他“集古今文论之大成”的“义法”说 。“义法”说是方苞文论的核心 。
方苞根据“义法”剖析具体散文作品时,多次指出“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而学习“左”、“史”的“义法”,必须研读唐宋八家之文,从中揣摩体会 。这就使练习古文者有轨迹可寻 。这些主张均比较切实,便于人们掌握古文的正确写作方法,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这在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
方苞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
链接:方苞(1668年5月—1749年9月),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 。汉族,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辖域含今安徽省桐城市、枞阳县及杨桥、罗岭地区)人,祖居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 。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 。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魁合称桐城三祖 。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 。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 。44岁因受乡先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而入狱,经大学士李光地等人营救,得以赦免出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