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曾判糊涂案:被小吏联手蒙骗至判罚失当( 二 )


此典史作恶多端 , 在聊斋先生的如椽大笔之下 , 当然使其全家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只可惜 , 中国漫长的专制时代 , 小吏们几乎都是对上哄瞒“朝廷命官” , 对下欺诈盘剥老百姓 , 又有几个会得到所谓的“报应” 。
我们敬爱的包大人 , 也是因小吏捣鬼 , 才留下了一个污点 , 大大有损其一贯高大上的形象 。其实 , 《梦溪笔谈》里的这位小吏 , 只是相当准确地抓住了包大人审案的第一逻辑与法则 , 即同情弱者 。
所以他故意狐假虎威 , 在包拯眼皮子底下大声呵斥罪犯 , 让包拯认为他正在作威作福 , 欺压弱者 。于是包拯同情心大发 , 宽恕了那名将要面临重罚的罪犯 , 也上了小吏的道 。
网络配图
包拯的这种心态 , 让人会忍不住联想到海瑞 。比包拯晚个五百年的明代大清官海瑞 , 遇到疑难案子时有三大原则:长辈与晚辈 , 或者兄长与弟弟闹矛盾 , 一般站在长辈与兄长这边;贫民与富民之间的诉讼 , 一般站在贫民这边;老实人与刁钻者打官司 , 一般站在老实人这边 。这一套理念 , 完全是儒家不讲技巧 , 只顾抽象道德诉求的一种体现 。孔子所谓的“不患寡 , 患不均” , 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 海瑞不是在具体的案件中去死抠细节 , 以事实真相作为第一准则 , 而总是一味地照顾弱势者 , 想着强势者即便受点委屈 , 也只是把某种“不均”的状况 , 稍稍减弱了一些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 海瑞当然认为自己的理念无可厚非 。
包拯与海瑞 , 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 , 且不分伯仲的两个青天大老爷 。沈括笔下的包拯 , 又让这两人为官办案的理念如此接近 , 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 。
仔细一想 , 包拯是一个被后代小说和戏剧严重神话的人物 , 他杀陈世美、查明“狸猫换太子”真相的故事 , 本没有史实做依据 , 但其中隐约透出的还是同情弱小的那种套路 。推而广之 , 古代很多所谓的清官 , 很多都是只讲道德 , 不顾事实真相的“昏官” 。
【包拯曾判糊涂案:被小吏联手蒙骗至判罚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