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两帝的花蕊夫人死因之谜:花蕊夫人怎么死的( 四 )


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形,赵匡胤在说“好为之”这句话的前面,笃定有一段赵氏兄弟间的谈话 。谈话内容会是什么呢?应当是赵光义请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自己,当然,这请求中带着威逼 。赵匡胤犹豫愤怒间,毒性发作,这一刻他感觉生命走到了尽头,万般悲悯无奈地说:你继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干 。
我要说的是,这一幕并非是空穴来风的主观臆想 。从“斧声烛影”事件前后,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据 。
首先说说赵光义,他在开封府担任府尹,长达16年 。在这期间,他培养了自己的大批党羽 。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术的宋琪、有能言善辩的程羽、有文武双全的贾琰,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而且赵光义本人礼贤下士,善于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 。所以他的势力不仅大,而且在朝中根深蒂固 。
到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的时候,朝中的群臣爆发了“迁都之争” 。赵匡胤认为以开封作为国都,地理位置虽然不错,然而地势不险,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敌 。于是有意迁都洛阳 。虽然两地各有利弊,但在赵匡胤看来,迁都洛阳是利大于弊 。
大臣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譬如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就认为:开封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从江淮运来百万斛米供给京师数十万军队 。而且东京根基已固,不能动摇 。
赵匡胤却不听从,他认为开封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象 。
看起来,赵匡胤已经下了决心迁都 。而这时候,也反对迁都的赵光义说了一句微言大义的话:“在德不在险 。”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赵匡胤听了这句以后,默然无语 。等到赵光义出殿后,他居然对左右大臣说:“晋王的话不错,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尽敝 。”于是,迁都计划没有施行 。赵光义一句话就能说动赵匡胤,是他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极重极高,还是这句话本身就含义深刻,合情合理呢?两方面原因都有 。
我们来看看“在德不在险”这句话的出处——此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的重要观点 。
据《史记》载:有一次,魏武侯携吴起乘船渡河 。行至中流,魏武侯一边欣赏着两岸险峻山峰一边说:“多么坚固美好的山河呀!这不正是魏国得以巩固的根本吗!”
吴起立即回答说:“国家政权巩固与否,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德政而不在于天险屏障 。古代的三苗王国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阳湖),但因为他不修德义,而被夏禹所灭;夏桀的都城左河济(河指黄河,济指济水),右泰华,伊阙(春秋时周的关塞,地势险要,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其南,羊肠(即羊肠坂,在山西境内)在其北,可谓固若金汤,但由于他实行暴政,被商汤所取代;殷纣王所居的国都左孟门(即孟门山,在太行山东),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东境内)在其北,大河(即黄河)经其南,但因为他为政残暴,而被周武王所杀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们都会成为您的敌人 。”魏武侯听了吴起的一番话,十分感叹 。
由此可见,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是,他说出这样一句话,倒不是为赵匡胤着想,而是出于自己的忧虑 。因为一旦迁都,他的势力肯定就会被削弱 。不管赵匡胤迁都是否有这个目的和深意,他都会对此忧虑 。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势力,这说明他有继位当皇帝的野心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事实上,在“迁都之争”6个月后,这位赵光义就由晋王变成了皇帝 。这就要说到“斧声烛影”事件之后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