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种种例子可知,康熙皇帝跟天下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对自己的儿子,尤其是未来的接班人皇太子以充分的包容——儿子事情做得不好,多方鼓励,唯恐其不自信;事情做得好,则不失时机,强化正向激励 。
“朕送尔之鱼若好,则顺便寄信说好”
胤礽为身在前线的皇父的起居饮食操心,康熙帝也不忘时时将漠北远征的亲身体验与留守京城的太子分享 。
某日,清军大部队行至黄河沿岸扎营,康熙帝吃到了当地特产黄河鲜鱼,觉得不错,立即命人快马将鱼送回给胤礽,并特地说明:皇太后不喜欢吃大鱼,故这是专门给皇太子品尝 。他还一本正经地求儿子“点赞”:“朕送尔之鱼若好,则顺便寄信说好 。”胤礽喜滋滋地领鱼谢恩,向父亲汇报道:“所赏石花鱼,新鲜肥美,味道甚好 。此乃春季难得之物,故储存以食 。”
有一次,康熙帝行军至山区,山上野兽出没,左右猎获颇多,自出京城以来,首次逮到肉味鲜美的狍子 。他令人送给皇太子一只,又担心路上需要时日,狍子肉质受影响 。为此写信向儿子嘱咐,时值五月,“关内气候炎热,能否完好送至或变味亦未可料 。朕在外日久,甚为眷念,特意带回,勿言不好” 。
康熙帝是出了名的好学,对出征途中所见各类新奇有趣的事物,处处留心,也乐意随时与皇太子分享 。他赏赐给胤礽的有远近闻名的喇嘛香、花马池盐(产于今陕甘宁交界之定边县)等 。有一次,他命人带回两种胤礽从未见过的鱼 。太子同样很好学,就去请教一位擅长识鱼的渔户朱通,得知其中一种叫做铜鱼,黄河中下游河道中也出产;另外一种朱通认为是鰆鱼,胤礽却不赞成,因康熙帝曾传授过有关鰆鱼的知识 。胤礽对父亲渊博的学识极为钦佩,坚持认为,“如是鰆鱼,父皇必识之” 。
康熙在回复胤礽奏折的朱批中,详细记录了所经之处的风土民情,因“皇太子欲闻此情,虽为无用,亦写之寄去” 。在康熙的朱笔下,陕西定边到宁夏:
“沿途皆为戈壁不毛之地,除万年蒿、咸刺、沙蒿、度芨草外,俱系盐碱 。宁夏四周俱为稻田,引黄河水耕灌,并无闲地 。地方水土不甚好,不宜人居 。”
康熙帝的笔触细致,甚至描写了当地时节气候以及民众的衣着:
“此处仍较暖,河亦未冻,穿棉袍人多,挑担经商者仍袒身而行 。此处人之老者甚感惊奇,称自我等父祖以来至今,未闻河未冻、无风雪之好年 。朕观得,同京城一样,朕着薄羊皮袄,棉外套,射兔时出热汗 。
网络配图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间前后长达一年 。大概因远离安乐舒适的皇宫日久,满眼皆为“戈壁不毛之地”,康熙帝也有点想家了,不断地询问京城时令情况,胤礽一一告知,诸如黄雀何时飞过、桃花杏花盛开境况、何日阴雨雷电,等等 。看似絮絮叨叨,家长里短,却满满是家庭的温情 。
康熙三十六年新春临近,胤礽如小儿女一般,殷切劝父亲回京过年,“皇父若在宫,则内外大小俱觉热闹” 。康熙帝阅览太子这份手写奏折,虽“远隔山河”,却“不胜快慰” 。康熙帝甚至命将天热时胤礽所穿的棉、纱、棉葛布袍及褂子各数件寄送到军中,并特意强调一定要送“旧物”,以备“为父思念尔时穿之” 。到了阳春三月,胤礽惦记父亲在前方辛劳,愁思不已,康熙帝亲笔回复:
“朕若此时在京城,晨赏百花,日坐树荫下,听鸟啼鸣,歇暑纳凉,以求安逸 。此非朕所不乐者,唯欲成大丈夫之志也 。皇太子乃极孝顺之人,想是见花鸟鱼兽,怜惜朕于沙卤边陲之劳苦耳 。不必为朕担忧,惟望日夜勤于国事,闲暇之时,阅览经史前世之得失,以慰愁闷 。”
读到这些保存在宫廷原始档案中的父子同心、情感交融的文字,相信谁都会暂时忘记,皇权阴霾笼罩下冷冰冰的另一面 。
- 揭秘清朝康熙皇帝的后宫皇后为何接连暴毙
- 趣史:知识型皇帝康熙:曾自创地震理论
- 康熙帝的真实身高,康熙有身高多少
- 康熙到底喜欢哪个儿子?康熙中意皇十四子胤祯吗
- 历史上少年康熙是如何除掉权臣鳌拜
- 康熙与宫女苏麻喇姑之间是否真的有暧昧
- 康熙一次的大方,将此技术流传欧洲,现在只能买西方的东西
- 康熙贤内助孝诚仁皇后为何仅21岁就香消玉殒
- 康熙女儿固伦温宪公主为何这么年轻便死了
- 为何说康熙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处理方式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