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汉高祖保关中,光武帝据河内,为君临天下都是先力求深根固本,以便进能够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即使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仍然能够成就大业 。将军本以兖州创业,今天虽然有些残坏了,其实仍然不难自保,这便正好像将军的关东与河内,务必先求安定 。将军若先分一支兵东击陈宫,陈宫必不敢西顾,我们正好乘这段空闲时间把麦子收了,待到粮草丰足,吕布便可一举而破 。破吕布之后,将军再与南面的扬州结好,共讨袁术,届时将军兵临淮、泗河上,大业可传檄而定 。倘若将军暂时放下吕布,先去征讨陶谦、袁术,多留兵守备则将军难免兵员不足,少留兵则大家先去保城,无法收麦 。吕布必乘虚而入,大肆劫掠,民心难免有变,虽然鄄城和范、卫三县仍然可以保全,其余诸县自将改弦易帜,不复为将军所有了,到那时,将军又何去何从呢?
被曹操由衷地赞许为"略不世出"的荀彧,这时又以自己独具的战略眼光,向曹操奉献了一个更加卓越的建议:打皇帝牌 。说荀彧"打皇帝牌",荀君估计不会高兴,因为他的本意并非将皇帝看成一副牌 。他确实从心底里认为,曹操在道义上也应该维护汉室江山,他当年投奔曹操与此时劝曹操迎奉天子,思维上本是一脉相连的 。只是,由于这一建议本身也极具谋略价值,再联系曹操本人日后对待皇帝的态度,我们才感觉出其中"打牌"的意味 。
后来,袁绍大军向曹操开拔过来时,荀彧又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由于荀彧在袁府多年,亲兄弟也在袁绍处效力,所以他对袁绍及其手下众谋士武将的判断,甚至较郭嘉更准确,更神奇 。在与"臭嘴"孔融的一次辩论中,荀彧不仅一一指出了袁绍手下众人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局限,更对他们日后的结局──应该说下场──做了精准的预言 。唉,"尽信书不如无书,"若我们相信陈寿的记述,则荀彧在这里简直显示出一种超级巫师的才能:所有经他评点过的人物,一个也没有摆脱他预先为之设计的结局 。
网络配图
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已有半年,曹军粮草堪堪不济,形势日见危急,曹操不免有些胆怯 。曹操每当心绪不宁,计策未定之时,便有给荀彧写信的习惯 。远在许昌的荀彧见曹操信中流露出回军退守的意思,火速修书一封,遣快马送与曹操,竭力表示反对 。因自己不在前线,不谙具体地势,所以荀彧的回信中并无一计一策,但他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时机 。荀彧坚信,目前正值曹袁实力消长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有困难,只要坚持,再坚持十天半月,必然会出现决定全局的可贵战机 。实力对比已不重要了,现在是双方主帅比拚智力的重要关头,智高一筹者,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曹操再次听从了这位奇佐,不多久,他就觅得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击败袁绍 。
荀彧除了出众的管理才能,卓越的大局观,在识拔人才上,也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 。曹操手下不少著名谋士,都由荀彧举荐而来,包括郭嘉、钟繇、司马懿 。荀彧赖以威服众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 。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为官不贪,一心为公,散尽家财 。不仅曹操对他充满敬仰,同事下僚也多对他崇敬有加 。后来曾被曹丕称颂为"一代伟人"的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彧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 。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无论在书籍中还是自己"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 。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对荀彧之死,有一种来源可疑的传说:曹操曾托人送给荀彧一只食品盒,打开后空无一物,荀彧立刻明白了对方的用意,遂服毒自尽 。当然权威的说法(陈寿)也颇为笼统含混,说荀彧五十岁时"以忧薨",时为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封为魏公 。曹操终究没有用自己的强力废除汉朝,终究没有做过一天皇帝,隐隐中是否慑于荀君来自黄泉之下的逼视呢?
- 三国演义疑兵之计:孔明设疑胜曹操
- 曹操的真实姓氏为何会成为历史谜团?千年无解
- 揭秘名将岳飞一生中最为难缠的三个劲敌
- 黄金部队:曹操组建专门盗墓的摸金军种
- 曹操10万大军离奇死亡神秘凶手浮出水面
- 曹操为何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孙仲谋是谁?
- 母兔一年繁殖几胎最为适宜
- 揭秘曹操父子为何都想占有袁绍的儿媳妇
- 三国曹操败走华容道在哪一集
- 日本人为何特别崇拜曹操?曹操究竟做了什么